不体检也能拿健康证?央视曝光行业潜规则引监管部门介入

6299png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健康证"作为餐饮、家政等行业的准入门槛,本该是公共卫生的重要防线。然而近期央视调查曝光的"免体检办证"黑色产业链,却让这张薄薄的证件沦为明码标价的商品。当某宝平台出现"半小时出证""不抽血不胸透"的服务,当体检机构与中介形成利益同盟,公众不禁要问:我们每天接触的外卖员、保姆,他们手中的健康证真的健康吗?这场触及民生底线的信任危机,正引发监管部门的全行业彻查。

体检代检已成公开秘密

记者暗访发现,多地存在专业"代检枪手"团伙,他们通过伪造身份证件、PS体检报告等方式,帮助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病患者蒙混过关。在某代检QQ群中,"代抽血+胸透500元""包过三甲医院"等广告明目张胆,甚至有中介声称"与20家医院有合作"。更触目惊心的是,部分小型体检机构主动提供"VIP通道",缴费后无需本人到场即可出具合规报告,形成完整的造假产业链。

电商平台成灰色交易温床

在闲鱼、转转等二手交易平台,以"健康证加急""体检辅助"为暗语的商品层出不穷。卖家通常要求买家提供个人信息和证件照,承诺"当天出证"。某月销300+的商家向记者透露:"我们和体检中心有协议,你交的钱60%是给医院的。"这些店铺往往采用"挂羊头卖狗肉"的方式逃避监管,商品页面展示的是咨询服务的幌子,实际交易转入私聊完成。

基层监管存在真空地带

调查显示,部分地区的健康证管理系统存在明显漏洞。某省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坦言:"我们只负责发证,体检数据由医院上传,但系统不会自动比对身份证人脸信息。"这种"认报告不认人"的审核机制,给造假留下可乘之机。更值得警惕的是,个别基层卫生部门将健康证业务外包给私营机构,却缺乏有效监督,导致"交钱就过"成为行业潜规则。

新规出台强化全流程追溯

事件曝光后,国家卫健委紧急升级"全国健康证信息查询系统",要求所有体检机构必须采集办理人指纹、人脸等生物特征。北京、上海等地试点"电子健康证"改革,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体检数据不可篡改。某外卖平台已开始运用AI手段,随机要求骑手进行"人脸识别+实时定位"复核。这些技术手段正在构筑新的防护网,但如何平衡效率与安全,仍是待解的难题。

从街边餐馆到月子中心,健康证承载着公众对安全的基本期待。当这张本应严肃的证明文件成为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品,伤害的不仅是行业信誉,更是整个社会的健康防线。随着多部门联合专项整治的推进,那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便捷服务",终将付出应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