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巨变是一个宏大题材,《洞庭人家》关注了什么
近日,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作家出版社等主办的“长篇小说《洞庭人家》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洞庭人家》是中国作协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重要作品。山乡巨变是一个宏大的题材概念,它有题材上特殊的规定性,它意味着作品必须能够反映客观世界的一个较长时期的演变,其次,宏大之中也需要有具体,要处理时代变迁和刻画人物的关系。
《洞庭人家》书封
小说《洞庭人家》以宋家三代人的命运为轴,串联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洞庭湖区的产业转型、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
时代的元素点缀在小说中,高考、小岗村、华西村等改革开放中的标志性事件贯穿于作品,一家人命运转折的背后是国家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早期创业者的步履维艰。
洞庭湖的历史,是一部自然与人类活动交织的沧桑史诗。洞庭湖的形态与功能的变迁,反映着中国地理、生态与文明的互动。
洞庭湖畔捕蟹忙
《洞庭人家》作者余红分享道,五年创作是对家乡的一次深情回顾:“宋家人的故事脱胎于身边人的生命历程,湖区百姓从最初的艰难困苦到小康生活,再到新时代的各种变化。从最初的人与自然和谐,到中期为了经济发展被迫牺牲自然,再到后期的拯救自然。意味着现代乡村在经历了工业化革命后,人们内心的觉醒。”
《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关注到作者的身份——余红成长在洞庭湖畔,她因此有一种“天然的内部视角”,故事情节带有强烈的湖区特色,有浓浓的水汽,比如行走在湖边听到鱼虫欢鸣,看到两只麋鹿悠闲在草地上吃草,在岸边看到两条中华鲟在皎洁的月光下不时从水面跃到空中“晒月亮”,程绍武认为,这些环境的部分、文化的部分,构成了乡愁。
评论家刘大先也认为,新时代的乡土文学不是简单的文旅叙事“需要关注它背后的乡土、乡村、乡民的逻辑。当下的农业不再是专门的、纯粹的农耕,所有的农民都是农林牧副渔在一起兼业。《洞庭人家》就写出了产业性整体性的变局,而不是简简单单写某一个农业技术或者是民宿产业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