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娜零容忍事件启示录: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8631png

近年来,明星与素人的网络纠纷屡见不鲜,键盘侠的恶意攻击、网络暴力的肆意蔓延,让社交平台变成了"法外之地"。从热依扎名誉权案胜诉,到张静初起诉造谣者获赔,公众人物的维权行动正在形成一股清流。而近期"谢娜零容忍事件"的持续发酵,再次将网络言论的边界问题推向舆论风口。当一条微博就能摧毁一个人的声誉,当匿名ID成为伤人的保护伞,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守住法律的底线?

网络暴力背后的法律盲区

在谢娜事件中,部分网友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对艺人进行人身攻击和造谣诽谤。实际上,我国《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早已明确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网络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但现实中,由于维权成本高、取证难度大,许多受害者选择忍气吞声,这反而助长了网络暴力的嚣张气焰。数据显示,2022年网络侵权案件数量同比增长37%,其中名誉权纠纷占比高达62%。

公众人物的维权困境与突破

作为拥有1.3亿微博粉丝的知名主持人,谢娜此次选择法律途径维权具有示范意义。不同于以往发声明警告的常规操作,她直接委托律师固定证据并提起诉讼,这种"零容忍"态度获得法律界人士点赞。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特别强调要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在政策加持下,明星维权正从单打独斗转向与平台联动的综合治理模式。

平台责任与技术防线的双重考验

微博作为涉事言论的主要传播平台,其内容审核机制再次受到质疑。虽然平台设有关键词过滤、AI识别等防护措施,但谐音字、缩写等变体表达仍能绕过监管。法律专家指出,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平台对明知或应知的侵权信息未采取必要措施的,需承担连带责任。此次事件中,部分侵权账号在投诉后仍能继续活跃,反映出平台响应机制存在滞后性。

网民素养与法治意识的时代课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其中30岁以下占比38.2%。年轻网民往往容易陷入"法不责众"的认知误区,将网络当作情绪宣泄的出口。事实上,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表示,即便侵权内容阅读量低、传播范围小,只要构成违法事实就应担责。在多起判例中,法院对发布侮辱性表情包、恶意P图等新型侵权形式均作出过处罚裁决。

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多元共治

从谢娜事件延伸观察,治理网络暴力需要多方合力。目前已有律师事务所推出"网络侵权速裁"服务,将取证到立案周期压缩至72小时;多地网信办试点"网络失信黑名单"制度,对屡教不改者实施联合惩戒;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近期发布的《网络暴力防治指南》,更细化了对各类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这些探索正在编织一张越来越密的法律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