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亲民的政府大院,越多越好

4938png

一个平平无奇的政府大院,因为平平无奇,红了。

近日,浙江象山县政府大院朴素的门头,引发了网友热议。作为全国百强县的象山县,政府的大门却简陋狭小,在街边高楼林立的现代景象映衬下,甚至有点 " 寒碜 "。当地工作人员说,门面虽旧,但房屋一直能用,也没有漏水等问题,可以满足正常的办公标准。

类似的政府大院,不止一个。河南卢氏县的县委大院还保留着上世纪 50 年代的典型风格,200 多名干部职工,包括县委常委等班子领导,都在红砖矮房里办公。

在中央刚发布了近万字的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后,回头看这样的县委大院,更具意义。《条例》里明确对办公用房做出要求,提出 "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朴素、实用、安全、节能原则,严禁超标准建设和豪华装修 "。朴素的机关门头,恰恰是把资金花在刀刃、校正政绩观、带头过紧日子的一个具象化显现。

前些年,有些地方大兴基建,连带着政府大楼也升级得气派无比。问题是,群众来办事,光鲜亮丽的政府大楼并没有帮上实际的忙。不是说政府机关不能花钱、不能造楼,但如果当地人民的生活没有明显改善,政府机关大楼建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

据报道,象山的县政府大院隔壁,就是当地的最美校园。2024 年,为改善民生,象山花了 106.4 亿元,同比增长 21.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 77.5%。

钱到底花到什么地方、政府服务是否到位,老百姓真真切切能看得见、能感受得到。这段时间以来,各地政府大院或是开放给居民用餐、停车、健身、晒粮,或是在减少群众办事难度上着力。对这类政府大院的新闻,公众不仅关注而且频频予以好评,以致一段时间里开放政府大院的新闻,多得热搜都上不过来。

对朴素政府大院、对政府开放空间的夸赞,反映的是公众非常朴素的期待:希望政府多把人民放心里,多办实事,少吹虚事。花在 " 面子 " 上的钱少一点,落在 " 里子 " 的事就能多一点。

旧时的县衙,堂前的两个石狮子、高高的官府门槛、威严的匾额,传递的是与寻常百姓家的区隔。而今越来越多的政府大院主动亲民、便民、利民,无疑进一步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精神。

对于各地的领导干部而言,每天可见的大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作为一个警醒,提醒自身牢记作风建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真正把事办进人民群众的心里。老百姓的口碑有了,政府的 " 门面 ",自然也是有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降的是政府大院的门槛,服务的是群众实在的便利,指向的则是更亲民、更落地、更重实效的政绩观。这样朴素的取舍,并不难懂,也并不难实践。乐见越来越多的政府大院,变成百姓心里靠得住、愿意靠的公共服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