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称按摩遭猥亵 技师辩称是乳腺调理专家说法遭质疑
近年来,随着都市生活节奏加快,按摩理疗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增养生保健企业超12万家,行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然而繁荣背后暗藏隐忧——多地频发"按摩变味"事件,女性消费者在密闭空间遭遇"咸猪手"的投诉量三年增长240%。近日,#女子称按摩遭猥亵技师辩称乳腺调理#的话题冲上热搜,再次将行业乱象推向舆论风口。
密闭空间成性骚扰温床
涉事会所监控显示,女顾客在独立包间接受服务时,男技师以"检查乳腺增生"为由实施不当接触。心理学专家指出,这类案件往往呈现"三无特征":无第三方见证、无标准化操作流程、无即时取证手段。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2022年涉及按摩性骚扰的87起案件中,仅23%最终认定违法,取证难成为维权最大障碍。
伪专业话术套路深
涉事技师声称持有"中医乳腺调理师证",但卫健委工作人员证实该证书并非国家认可资质。记者调查发现,某些培训机构只需缴纳1980元、学习三天即可颁发各类"康复理疗师"证书。这些伪造的专业身份不仅成为不法分子护身符,更误导消费者放松警惕。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强调,正规乳腺调理需持医师资格证,且必须事先签署知情同意书。
平台审核机制形同虚设
涉事商家在某团购平台收获4.8分好评,页面赫然标注"专业理疗""持证上岗"等标签。互联网维权联盟检测发现,32家被投诉过的按摩店中,仍有26家活跃在各大平台首页推荐位。平台算法更倾向于展示高销量店铺,对资质审查往往流于形式,用户差评容易被新刷的好评覆盖。
消费者维权陷入死循环
当事人李女士反映,报警后因"证据不足"未能立案,向消协投诉又遭遇"服务类投诉需先行鉴定"的条款限制。法律专家指出,此类案件存在"三难困境":难以第一时间固定证据、难以界定服务越界标准、难以追究平台连带责任。部分受害者因取证成本过高,最终选择息事宁人。
行业标准缺失埋隐患
对比日本要求理疗师必须通过国家考试、美国强制安装监控设备等做法,我国目前仅有《沐浴按摩业管理办法》等粗线条规定。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透露,针对肢体接触类服务的《操作规范国家标准》仍在制定中。缺乏细化的服务边界界定,使得灰色地带持续滋生乱象。
这起事件折射出新兴服务业在野蛮生长过程中的监管盲区。当健康需求遇上安全焦虑,如何构建让消费者放心的服务环境,成为摆在行业与监管部门面前的必答题。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新发布的《服务领域维权指南》特别强调,消费者在接受具有身体接触的服务时,有权要求异性工作人员回避,并可随时终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