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登记变容易了?律师提醒:婚登方便不等于可以随便
近年来,我国婚姻登记流程不断简化,从取消单位证明到实现"跨省通办",结婚登记确实变得越来越容易。然而,在这股"便民春风"吹拂下,一些年轻人开始产生误解:既然结婚这么简单,是不是也可以随便结?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跌破700万对,创36年新低,而离婚率却居高不下,这种"闪婚闪离"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婚姻登记简化背后的政策考量
民政部门推出一系列便民措施,旨在减少群众办事负担。现在新人只需携带身份证、户口本等基本证件,即可在任意一方户籍地办理登记,部分省市还试点开展了"跨省通办"服务。这些变化确实让结婚登记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但律师指出,程序简化不等于婚姻关系可以儿戏对待。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结婚必须完全自愿,达到法定婚龄,且不存在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或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容易登记不等于可以草率决定
在实际案例中,不少年轻人因为一时冲动或家庭压力仓促登记,婚后很快发现三观不合、生活习惯差异大等问题。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婚姻家事部主任表示,近期处理的离婚案件中,婚龄不足1年的占比明显上升。其中一对90后夫妻,从相识到结婚仅用28天,婚后3个月就因家务分配、消费观念等问题闹上法庭。律师提醒,虽然登记手续简化了,但婚姻的法律效力丝毫没有减弱,离婚时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同样复杂。
婚前法律风险防范不可忽视
专业律师建议,在享受登记便利的同时,新人应该做好必要的法律准备。首先是婚前财产约定,特别是对于有房产、股权等大额财产的当事人;其次是了解对方的征信状况和债务情况,避免陷入"被负债"困境;最后是慎重对待彩礼问题,保留相关凭证。上海市婚姻家庭律师协会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婚姻纠纷都与这三方面有关。登记便利化让结婚门槛降低,但维持婚姻需要更多的责任意识和法律常识。
婚姻登记便利化改革是政府服务民生的具体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婚姻可以轻率对待。从法律角度看,结婚登记只是婚姻关系的开始,后续的夫妻权利义务、财产关系、子女抚养等都需要慎重考虑。专家呼吁,年轻人应该在享受政策便利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做好充分的心理和法律准备,让婚姻真正成为幸福的起点而非烦恼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