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被举报学术霸凌后续:当事人首次公开回应

7310png

近年来,学术圈的权力失衡问题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从导师压榨研究生到学术大佬垄断资源,象牙塔内的暗流涌动早已不是秘密。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学术不端举报量同比激增37%,其中"学术霸凌"类投诉占比显著提升。就在上周,某高校教授被实名举报长期打压团队成员的新闻持续发酵,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折射出公众对学术生态治理的强烈期待。这场风波的最新进展是: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当事人首次打破沉默,通过媒体发布公开回应声明。

举报者指控细节与校方初步调查

举报材料显示,该教授被指控存在克扣学生劳务费、强制要求署名、言语侮辱等多项违规行为。有研究生在匿名问卷中描述:"实验数据必须标注'由教授指导完成',否则无法毕业"。校方学术委员会证实已启动调查程序,但强调需区分"严格指导"与"学术霸凌"的界限。值得玩味的是,在官方结论出炉前,知乎相关话题下已有17位自称该课题组成员匿名发声,其中13人支持举报内容,4人表示"属于正常科研压力"。

当事人回应中的三大争议焦点

在长达4000字的公开声明中,教授承认团队管理"存在改进空间",但否认主观恶意。针对核心争议,其解释称劳务费延迟发放系"项目结题流程所致";关于论文署名问题,强调"通讯作者惯例符合学界规范";对于情绪化言辞,归因于"对学术标准的坚持"。该回应迅速引发二次讨论,有科研工作者微博发文指出:"回避了关键的时间节点证据",而部分同行则转发支持称"严师出高徒的界限本就模糊"。

学术权力监督机制的现实困境

事件折射出我国导师负责制下的结构性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报告显示,72%的研究生认为"导师评价权过于集中"。虽然多所高校已建立师德师风举报平台,但实际处理中常面临取证难题。某985高校监察处负责人透露:"涉及学术判断的投诉,往往变成'罗生门'。"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举报人选择通过社交媒体而非校内渠道发声,这种"舆论倒逼调查"的模式正在成为新现象。教育部近期印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能否真正落地,成为学界关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