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强制捐款事件持续发酵 纪委介入调查

5596png

近年来,各地频发的"强制捐款"事件不断挑战公众信任底线。从学校到企事业单位,以"自愿"为名的变相摊派屡禁不止,这种披着慈善外衣的权力滥用现象,正在引发社会各界对基层治理能力的深刻反思。近日,郑州某街道办被曝强制商户捐款事件持续发酵,当地纪委已成立专项调查组介入,再次将这一沉疴顽疾推向舆论风口浪尖。

商户集体投诉揭开强制捐款黑幕

据多名郑州商户反映,当地街道办以"市容整治"为由,要求辖区商户按经营面积缴纳"捐款",金额从500元至2000元不等。更令人震惊的是,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不交钱就别想正常营业",并威胁将加大检查力度。这种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模式,彻底撕碎了"自愿捐赠"的遮羞布。有商户提供的录音显示,工作人员甚至直言:"这是上面的任务,大家都得配合。"

捐款资金流向成谜引发公众质疑

事件曝光后,涉事街道办虽承认收款事实,却无法提供完整的资金使用明细。记者调查发现,所谓的"市容整治专项基金"既未在财政系统备案,也未按规定公示收支情况。更蹊跷的是,部分商户缴费后仅收到手写收据,连正规发票都未开具。法律专家指出,这种行为已涉嫌违反《公益事业捐赠法》关于"捐赠财产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人意愿"的明确规定。

纪委调查组进驻发现更多疑点

郑州市纪委监委通报显示,初步核查发现涉事街道存在"台账混乱""多头账户"等违规问题。调查人员在某副主任办公室保险柜中,意外发现未入账的现金23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该街道近三年类似"捐款"累计超过400万元,但实际用于市容改造的支出不足三成。目前已有6名工作人员被采取留置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深挖中。

强制捐款背后的基层治理困境

多位行政管理学者分析,此类事件暴露出基层存在的三大顽疾:一是财政转移支付不到位导致的"变相创收";二是权力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三是考核指标与实际情况脱节。某高校调研数据显示,全国73%的街道办存在不同程度的"以捐代罚"现象,其中38%的案例涉及威胁性语言。这种扭曲的治理方式,正在严重侵蚀政府公信力。

建立长效机制杜绝权力滥用

中国公益研究院建议,应建立"捐款双公开"制度,既要公开劝募过程,也要公开资金流向。目前已有省份试点"电子捐赠凭证"系统,每笔捐款生成唯一编码,可实时查询去向。同时,亟需修订《慈善法》实施细则,明确将"暗示性摊派"纳入行政处罚范畴。正如某法律界人士所言:"当捐款变成'保护费',损害的不仅是百姓钱包,更是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