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大巴司机开车刷视频近半小时 乘客安全谁来保障?
近年来,旅游大巴安全事故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乘客的生命安全本应是运输行业的底线,然而,一些司机的不当行为却让这条底线变得岌岌可危。近日,一则"旅游大巴司机开车刷视频近半小时"的新闻登上热搜,视频中司机单手扶方向盘,另一只手频繁滑动手机屏幕,全然不顾车上数十名乘客的安全。这种漠视安全的行为并非个例,背后折射出的是行业监管漏洞、企业责任缺失和乘客维权困难等多重问题。
司机分心驾驶已成行业顽疾
分心驾驶在客运行业早已不是新鲜事。除了刷视频,司机在行驶过程中接打电话、发微信、看导航甚至打瞌睡的现象屡见不鲜。某运输公司内部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司机承认曾在驾驶时使用手机。这种危险行为直接导致反应时间延长、应急能力下降,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极易酿成惨剧。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司机对此习以为常,安全意识极度淡薄。
监控设备形同虚设暴露管理漏洞
按理说,每辆营运大巴都应配备实时监控系统,司机的一举一动都该被记录和监督。但现实情况是,要么监控设备长期处于关闭状态,要么后台无人值守,监控画面成了摆设。涉事公司事后往往以"设备故障"、"人员疏忽"等借口搪塞,反映出企业管理流于形式。更有个别公司为节省成本,故意不安装或停用监控设备,为司机违规操作大开方便之门。
乘客安全意识薄弱助长违规行为
令人诧异的是,事发时车上乘客大多保持沉默,无人上前制止司机的危险行为。这种集体沉默反映出乘客安全意识的缺失。部分乘客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则担心与司机发生冲突会影响行程,还有的根本没意识到危险性。这种纵容态度无形中助长了司机的侥幸心理,使得违规驾驶行为愈演愈烈。
处罚力度不足难起震慑作用
现行法规对分心驾驶的处罚明显偏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驾驶时使用手机仅处以200元以下罚款、记2分。对于职业司机而言,这样的处罚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涉事企业也往往以"批评教育"了事,很少会解除劳动合同。违法成本过低导致相关规定形同虚设,无法形成有效震慑。
行业恶性竞争催生安全隐患
旅游运输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企业为压缩成本不断降低安全投入。司机普遍反映工作强度大、收入低,长期疲劳驾驶已成常态。部分企业为抢订单,默许司机超速、超时驾驶等违规行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使得重视安全的企业反而难以生存,整个行业的安全水平持续下滑。
旅游大巴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欢乐与期待。司机手中的方向盘不仅关系着车上乘客的生命安全,更牵动着千万家庭的幸福。要解决这一顽疾,需要监管部门、运输企业、从业人员和乘客共同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让每一次出行都能平安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