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老板称'烧库存更划算',是无奈之举还是商业策略?

1967png

在全球供应链持续震荡的背景下,美国零售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库存危机。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全美零售商库存销售比达到1.4,创下近十年新高。沃尔玛、Target等巨头仓库爆满,而消费者需求却持续疲软。就在这个当口,美国某家具企业CEO"宁可烧掉库存也不降价"的言论引爆舆论——这究竟是通胀压力下的无奈之举,还是精心计算的商业策略?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零售行业正在经历的供应链阵痛与价值重构。

库存积压成灾:烧毁背后的成本账本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最新研究显示,处理过剩库存的平均成本高达商品价值的15-30%。当仓储费用超过商品残值,销毁反而成为"最优解"。某知名户外品牌财务总监透露:"一个售价50美元的帐篷,长期仓储成本每月达7美元,而清仓价可能不到20美元。"更严峻的是,许多快时尚商品具有强烈季节性,错过销售窗口就意味着彻底贬值。这种"断尾求生"的做法,本质上是在物流成本、品牌溢价和市场预期之间做出的残酷权衡。

价格体系保卫战:奢侈品逻辑的平民化应用

哈佛商学院案例研究指出,维持价格体系比短期去库存更重要。当某轻奢品牌去年销毁2.3亿美元库存时,其股价反而上涨5%。这印证了"凡勃伦效应"——商品定价越高,部分消费者越愿意购买。某咨询公司合伙人分析:"中产阶级品牌正在学习爱马仕的库存管理哲学,通过控制供给维持溢价能力。"特别是在通胀环境下,频繁打折会永久性损伤品牌定位。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社交媒体时代,任何销毁行为都可能引发公关危机。

ESG悖论:环保承诺遇上财务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83%的标普500企业都做出了碳中和承诺。但当亚马逊被曝每年销毁数百万件未售商品时,其"气候友好"标签显得格外讽刺。可持续发展专家指出:"销毁库存产生的碳排放是仓储处理的6-8倍。"部分企业开始尝试捐赠抵扣等折中方案,但面临物流成本激增、税务处理复杂等问题。更隐蔽的做法是"灰色市场倾销",将库存以极低价转卖给折扣商,但这同样会侵蚀品牌价值。这个困局暴露出ESG指标与企业实际经营间的深刻矛盾。

从孟加拉国成衣厂的焚烧炉,到加州仓库的填埋场,全球供应链正在为疫情时期的误判付出代价。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智能库存系统可能减少30%的过剩库存,但技术升级需要时间。眼下这场"库存之火",烧出的不仅是商品残值,更是现代零售业亟待重构的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