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私募人才争夺战升级 灵均投资多维构建“选育用留”护城河
随着国内量化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深水区,头部机构间的人才争夺战已从薪酬比拼升级为系统性能力较量。新浪基金对话灵均投资首席投资官,听他详解了这家千亿级私募的人才战略——通过精细化选拔机制与全周期培养体系,在智力密集型赛道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选拔:分层筛选高潜人才,专业素养是硬门槛
面对白热化的人才竞争,灵均投资建立起“以综合素质为基,以发展潜力为要”双轨制选拔标准:针对资深人才,着重考察其研究能力与团队协同潜力;对新生力量则通过“实习生留用计划”深度孵化,在实战中筛选真正热爱量化研究、具备卓越执行力的新锐。
“专业背景是硬性入场券。”马志宇强调,候选人必须兼具扎实的数理统计功底、顶尖编程能力及金融市场洞见。近年间,通过实习生计划转化的优秀人才已成为公司策略研发的中坚力量,这种“以战代练”的选拔模式有效保障了人才供给的可持续性。
培养:三层进阶体系激活人才效能
为打破量化行业“重引进轻培养”的困局,灵均构建了覆盖人才全生命周期的培育机制,以“搭建成长沃土,持续赋能进阶”为核心,针对不同阶段的人才提供精准化培育与支持,形成了一套动态发展、良性循环、三层阶进的人才成长体系:
筑基阶段:针对实习生与初级研究员——导师引领,快速入门。为实习生和初级研究员配备资深导师,通过“一带一”带教快速掌握核心研究方法;
突破阶段:针对有经验积累的研究员——宽松赋能,鼓励突破。对于已入门并具备一定经验的研究员,灵均投资着力打造宽松开放的成长环境。一方面,通过常态化的内部深度策略交流,促进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协同作战,凝聚集体智慧;另一方面,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学习新技术、探索新领域、开展创新性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拓展能力边界,实现个人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
升华阶段:针对表现优秀的研究员——资源倾斜,进阶发展。对顶尖研究者开放团队管理权限与实盘决策资格,配套资金支持其策略落地,实现“研而优则投”的进阶路径。该体系始终贯彻“合作与竞争动态平衡”理念——组内强协同,组间适度竞争,既保障知识传承效率,又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破局之道:技术纵深+组织进化构建双重护城河
当被问及行业竞争焦点时,马志宇指出,当前国内量化行业的竞争已围绕三大核心维度展开,形成决定未来格局的关键赛道:
数据算法技术壁垒:“持续投入形成的积累是最坚固的护城河。”数据的收集清洗质量、算法信息提取效率、技术平台的稳定性与扩展性,直接决定了策略的有效性。长期沉淀的数据储备与技术架构,正成为头部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组织效能革命:作为智力密集型行业,顶尖人才的高效组织成为胜负手。“个体能力激发只是基础,团队协同能否实现‘1+1>2’才是关键。”这要求机构在协作机制、知识迁移能力和组织架构上持续突破。
新技术转化速度竞赛:以深度学习与大模型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重塑行业格局。“谁更快将技术转化为投资效能,谁就握有创新主动权。”技术应用的转化效率已成为拉开机构差距的核心变量。
面对三大赛道竞争,灵均投资从多维度构筑差异化优势:
一方面、技术布局:数据、算法、算力三重奏。在数据维度上,构建“广度+深度”双引擎。横向拓展产业链数据、文本情绪等另类数据源纵向借助大语言模型实现非结构化数据深度解析,策略储备有效性显著提升。在算法进阶上,深耕深度学习模型应用。早期即将深度学习植入因子策略组合,历经多轮市场验证。未来将持续加码前沿算法研究投入。在算力筑基上,五年磨一剑的硬实力。前瞻布局算力集群建设,现已建成大规模调度能力。“五年前的投入,换来今天的竞争力释放。”另一方面、组织生态:危机意识驱动的进化体系。深耕长期主义深耕技术壁垒,在数据算法领域持续投入,形成难以复制的经验沉淀。构建新技术转化机制,建立“资源支持+试错包容”双轨制,加速技术创新落地。打造动态进化文化:以“保持危机感”为内核,推动组织与人才持续迭代。
当被问及量化行业的终极竞争形态时,马志宇坦言:“未来的赢家属于能将技术纵深与人才密度转化为持续进化能力的机构。”在灵均的战略版图中,数据算法的硬实力与组织生态的软实力,正交织成一张面向未来的竞争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