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新男团撞名引热议!盘点那些年撞名的偶像团体

14925png

在K-pop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偶像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随之而来的"撞名"现象却频频引发争议。近日,SM娱乐新男团名称曝光后立即登上热搜,原因竟是与其他已出道团体"撞名"。这种看似巧合的现象背后,折射出行业命名资源日益匮乏的困境,也让粉丝们为自家偶像的独特性操碎了心。从商标权纠纷到粉丝骂战,团体撞名带来的连锁反应已经成为娱乐圈不可忽视的话题。

撞名引发的商标权争夺战

当两个团体共享同一个名字时,最先爆发的往往是法律层面的冲突。2014年,韩国女团"GFRIEND"出道时就曾面临与日本同名乐队的商标争议,最终以字母大写形式区分。更著名的案例是"Nine Muses"与日本"9nine"的跨国纠纷,双方就罗马数字"IX"的使用权展开长达两年的拉锯战。这些案例表明,在全球化娱乐市场中,团体名称早已不仅是艺术标识,更是具有商业价值的无形资产。

粉丝间的"正名"保卫战

撞名事件中最激烈的往往是粉丝间的较量。2020年两个名为"E'LAST"的男团同时活动时,双方粉丝在社交媒体展开"正名运动",通过制作对比图、创建专属话题等方式宣示主权。这种冲突有时会演变成网络暴力,如2021年新人女团"BLACKSWAN"因与已解散团体重名,成员社交账号遭到恶意举报。粉丝的过度保护行为虽然源于热爱,却常常模糊了合理维权的边界。

经纪公司的命名困境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韩国注册在案的偶像组合名称已超过3000个,优质名称资源几近枯竭。JYP娱乐曾公开表示,现在为新团取名需要提前两年进行全球商标检索。有些公司开始采用生造词(如aespa)或特殊符号(如(TREASURE))来规避风险,但这又面临记忆度不足的问题。SM新男团此次撞名事件,正是这种行业困境的最新注脚。

那些成功区隔的撞名案例

并非所有撞名都会引发负面效应。女团"Dreamcatcher"与欧美同名乐队和平共存,双方粉丝甚至组织联合应援;"Kingdom"男团通过加入成员代表王朝的副标题,巧妙区隔了与多国同名艺人的辨识度。这些案例证明,只要在音乐风格、视觉形象等方面建立鲜明特色,撞名反而可能成为话题营销的契机。

在偶像产业高度工业化的当下,名称重复或许将成为新常态。但正如一位资深制作人所言:"真正让团体被记住的从来不是名字本身,而是名字背后承载的音乐人格。"当粉丝们为撞名争论不休时,或许应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支持偶像的作品上,毕竟这才是娱乐圈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