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新男团撞名事件后续:双方公司回应来了!
在K-pop产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新团命名正成为经纪公司的"隐形战场"。据韩国音乐内容协会统计,2023年注册的偶像组合名称同比增长37%,导致"撞名"纠纷激增230%。当SM娱乐耗时三年筹备的超级新人男团突然陷入命名争议,这场看似寻常的商标冲突,实则折射出偶像工业野蛮生长背后的版权困局。
新人男团RIIZE遭遇"同名前辈"狙击
SM于8月1日公布新团名RIIZE后,立即有网友发现日本早有同名视觉系乐队活动十余年。该乐队所属公司B.P.RECORDS火速在官网发布声明,强调自2012年起持续使用该名称进行唱片发行和巡演。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乐队名称拼写为全大写的"RIIZE",而SM采用首字母大写的"Riize",这种细微差别在商标法中可能产生决定性影响。
SM娱乐的"战略性沉默"破局
面对舆论发酵,SM在72小时后通过报道资料回应,透露早在2022年就已完成"Riize"的全球商标注册,涵盖韩国、日本、美国等核心市场。公司特别强调新团名蕴含"Rise"(崛起)与"Realize"(实现)的双重含义,与企划概念深度绑定。这种将商标防御性注册与世界观构建结合的公关策略,展现了顶级娱乐公司的危机处理能力。
日方公司的"文化差异"主张
B.P.RECORDS在接受《东京音乐时报》采访时提出新观点:视觉系文化中乐队名称通常被视为"艺术创作不可分割部分",这与K-pop将组合名作为"商业资产"管理的逻辑存在本质差异。该公司出示了2015年东京巨蛋演唱会的报批文件,证明名称在先使用事实,但承认未进行国际商标布局。这种认知错位使得跨国维权陷入法律灰色地带。
行业人士揭秘"名称军备竞赛"
曾参与多个偶像组合命名的资深策划人金敏雅向媒体透露:"现在注册新团名就像抢注域名,需要同时排查30余种变体拼写。"她举例说明,某公司为防撞名甚至注册了"IVE"的镜像写法"ƎVI"。这种过度防御导致商标局数据库出现大量"僵尸名称",有数据显示目前闲置的偶像组合名称足够未来5年行业使用。
粉丝经济的"身份认同"争夺战
事件发酵后,两个RIIZE的粉丝在社交平台展开"正名大战"。K-pop粉丝创建#WeAreRiize话题强调全球影响力,日团乐迷则用#OriginalRIIZE反击。这种冲突本质是亚文化圈层的身份认同竞争,当某音乐平台将两个艺人页面合并时,单日投诉量突破1.2万条,迫使平台紧急增设名称区分标签。
这场跨国命名纠纷暴露出娱乐产业全球化进程中的制度摩擦。随着SM宣布将按原计划推进新团出道,而日方表示保留法律追诉权,事件最终走向仍存变数。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名称早已超越识别符号的范畴,成为承载商业价值与文化意义的特殊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