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暗访遭拦截 辽宁某地基层治理问题引关注
近年来,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门难进、脸难看"到"层层加码"的防疫政策,再到各种"拦路式"管理,群众对基层治理的吐槽不绝于耳。就在近日,辽宁某地市委书记暗访时竟遭遇拦截的事件,再次将基层治理乱象推上风口浪尖。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基层执行中的机械僵化,更折射出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市委书记暗访遭拦截的戏剧性一幕
据媒体报道,辽宁某地市委书记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前往基层暗访,却在某单位门口被保安拦下。尽管市委书记表明身份,保安仍坚持"没有接到通知不能放行"。这一颇具戏剧性的场景被曝光后,立即引发舆论热议。有网友调侃道:"连市委书记都进不去,老百姓办事岂不是更难?"这一事件看似是个别现象,实则反映了基层管理中普遍存在的"认通知不认人"的僵化思维。
基层治理中的"拦路虎"现象普遍存在
事实上,类似"拦市委书记"的事件并非个案。在不少地方,基层单位为了应付检查、规避责任,往往设置各种"拦路虎"。有的单位要求办事群众必须提前预约,有的则设置重重关卡。一位基层工作人员坦言:"我们也很无奈,上面要求严格管理,出了事要追责,只好把门把得死死的。"这种"宁可错拦一千,不可放进一个"的管理方式,虽然看似严格,实则暴露出基层治理能力的不足。
形式主义背后的制度性困境
深入分析这一现象,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制度性原因。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权责不对等"的问题,基层单位承担了大量责任,却缺乏相应的处置权限。为了规避风险,基层往往选择"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同时,上级部门的考核指标过于注重"痕迹管理",导致基层把精力放在留痕、应付检查上,而非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使得形式主义在基层有了生存土壤。
数字化转型中的治理能力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背景下,一些地方的基层治理能力并未同步提升。虽然各种智能设备、管理系统纷纷上马,但管理思维仍然停留在传统模式。就像拦截市委书记的单位,可能配备了最先进的门禁系统,却缺乏基本的应变能力。这种"硬件升级、软件滞后"的现象,提醒我们在推进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同步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市委书记暗访被拦事件,看似是个别工作人员的失误,实则折射出当前基层治理中的系统性难题。破解这一困局,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优化,也需要基层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只有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避免类似"认通知不认人"的尴尬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