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一地市委书记暗访被拦车 现场视频曝光引热议
近年来,领导干部暗访基层已成为各地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但执行过程中却频频出现"拦车""挡门"等尴尬现象。从防疫卡点阻拦督查组,到基层单位提前"通风报信",这些事件暴露出部分地区和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然突出。就在近日,辽宁一地市委书记暗访被拦车的现场视频在网络热传,再次引发公众对领导干部如何真正"沉下去"、基层单位如何避免"演给领导看"等问题的深度思考。
市委书记暗访遇阻视频引热议
网络流传的视频显示,辽宁某地市委书记轻车简从开展暗访时,在某单位门口被保安拦下要求登记。现场对话中,市委书记表明身份后仍被要求"按规矩办事",最终在工作人员赶到后才得以进入。这段不足2分钟的视频迅速登上热搜,网友纷纷为市委书记"不打招呼"的暗访方式点赞,同时也对基层单位机械执行规定的做法展开讨论。
暗访为何频频遭遇"拦车门"
梳理近年来的公开报道可以发现,领导干部暗访被拦并非个案。2022年某省省长暗访被要求扫码登记,2021年某市市委书记被防疫卡点拦下...这些事件折射出两个深层问题:一是基层工作人员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不足,二是部分单位存在"认车不认人"的形式主义作风。专家指出,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基层怕担责的顾虑,也暴露出日常管理中的教条主义倾向。
真暗访与假应付的博弈
值得玩味的是,在市委书记被拦事件发酵后,当地立即开展作风整顿。但有网友质疑:这是否又会演变成新的形式主义?事实上,一些地方为应对上级暗访,已经发展出"暗访情报网""领导行程预警"等对策。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使得暗访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让暗访真正成为发现问题的有效手段,而非流于形式的"走过场",成为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保安拦车背后的制度困境
事件中保安的坚持原则获得部分网友支持,但也引发对基层执行力的思考。在现行管理制度下,基层工作人员常陷入两难:严格执行规定可能"得罪领导",灵活变通又可能违反制度。这种困境反映出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弹性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指出:"好的制度应该给基层留出合理裁量权,而不是制造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暗访文化需要怎样的升级
随着舆论关注度提升,领导干部暗访方式也在悄然变化。从最初的"前呼后拥"到现在的"四不两直",从"定点参观"到"随机抽查",暗访文化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但专家表示,真正的暗访升级不应止于形式改变,更需要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机制。只有将暗访发现的问题纳入考核体系,形成长效监督机制,才能避免"暗访时一阵风,暗访后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