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招聘回应收到百万份简历,求职竞争激烈程度创历史新高
在就业市场持续低迷的当下,一则招聘消息引爆全网——中核集团2024年校园招聘收到超过100万份简历,平均每个岗位竞争比例高达1000:1。这个惊人的数字不仅刷新了央企校招的历史记录,更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稳定饭碗"的狂热追求。当互联网大厂裁员潮未退、教培行业震荡余波犹在,体制内岗位正在成为毕业生眼中的"诺亚方舟",这场百万简历争夺战背后,藏着怎样的就业市场密码?
央企招聘成"新科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中核集团的招聘官网在开放首日便因访问量过大而崩溃,这场景像极了考研报名系统崩溃的熟悉画面。某985高校核工程专业研究生透露,他们全班32人中有28人投递了简历,甚至出现哲学、中文等文科生跨界应聘行政岗的现象。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4届毕业生中83.6%将"稳定性"作为择业首要考量,这个比例较疫情前暴涨47个百分点。当"年薪百万"的互联网神话破灭后,月薪8000元的央企岗位反而成了最抢手的香饽饽。
学历贬值加速:博士争抢技术员岗位
在流出的部分岗位录用名单中,某省级分公司设备技术员岗位最终录用者显示为清华大学核物理博士,而该岗位招聘学历要求仅为本科。这种"高配低就"现象正在体制内招聘中蔓延,某央企HR私下透露,现在收到的硕士简历占比超65%,海外名校简历已不具竞争优势。更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应聘者明确表示可以接受"3年基层锻炼""5年服务期"等苛刻条件,这与五年前毕业生动辄索要"安家费""签字费"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就业市场话语权的彻底逆转。
求职策略进化:从海投到精准"卡位"
面对千分之一的录取率,求职者开始研发"央企上岸公式":国企实习+党员身份+学生干部经历成为标配,甚至催生出专门修改"体制内风格简历"的付费服务。在某知识付费平台,标价999元的《央企笔试面试通关课》已售出2.3万份。更有求职者研究出"冷门单位首日报考法"——专挑招聘首日截止前2小时投递,以规避系统拥堵。这些精细化操作背后,是年轻人将求职视为系统工程的心态转变,也预示着未来职场竞争将进入更专业的维度。
当百万份简历在HR系统里堆积如山,每个文档背后都是一个年轻人对未来的全部期待。这场规模空前的求职盛宴,既是对"稳就业"政策成效的检验,也倒逼着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深度适配。在可预见的未来,这场关于"稳定"的追逐战只会愈演愈烈,而它的终局,或许将重塑整个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价值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