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型养老诈骗:演戏卖假货专坑老年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手段也在"与时俱进"。近年来,一种新型养老诈骗在全国各地悄然蔓延——不法分子通过精心编排的"温情戏码",向老年人兜售假冒伪劣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产品。这类骗局往往打着"健康讲座"、"免费体检"的幌子,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和情感需求,实施精准诈骗。据中国老龄协会统计,2022年全国老年人被骗案件同比上升23.6%,其中"演戏卖假货"类诈骗占比高达37.8%,成为侵害老年人权益的"头号杀手"。
温情陷阱:专业演员打造的亲情骗局
这些诈骗团伙往往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他们雇佣专业演员扮演"孝顺子女"或"权威专家",通过嘘寒问暖、赠送小礼品等方式获取老人信任。在山东破获的一起案件中,诈骗分子连续三个月每天上门陪独居老人聊天,最终骗取老人30万元购买"特效药"。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团伙还会建立详细的"客户档案",记录老人的健康状况、家庭关系等隐私信息,为后续诈骗做准备。这种精心设计的"情感营销",让许多缺少关爱的老年人防不胜防。
高科技包装:伪科学话术迷惑性强
与传统诈骗不同,新型养老骗局善于利用科技元素包装骗术。诈骗分子常携带所谓的"高科技检测仪器",为老人进行"免费体检",然后伪造检测报告制造健康恐慌。在北京某案例中,骗子使用改装过的血糖仪,可以随意调节显示数值,以此推销高价"降糖产品"。他们还擅长编造"量子技术"、"纳米材料"等伪科学概念,配合精心制作的PPT和视频,让缺乏科学常识的老人深信不疑。据统计,82%的受害老人表示,正是因为这些"看起来很专业"的检测设备和科学术语,才放松了警惕。
闭环诈骗:从销售到售后的一条龙服务
这类诈骗已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上游负责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中游组织销售团队,下游还有专门的"客服人员"处理投诉。当老人发现产品无效要求退货时,"售后专员"会以需要"坚持使用"或"配合其他产品"为由继续行骗。浙江警方破获的一个团伙甚至建立了"客户维系中心",定期回访受害者,以"升级换代"为名实施二次诈骗。更可怕的是,部分诈骗所得资金通过地下钱庄流向境外,给案件侦破和追赃带来极大困难。
面对日益猖獗的养老诈骗,除了加强打击力度外,更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构筑防骗防线。子女应多关心老人生活,社区要定期开展防骗宣传,相关部门则需完善保健品市场监管。只有多方合力,才能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不再成为诈骗分子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