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恩团队被路人怼事件持续发酵,舆论两极分化

5124png

在流量为王的短视频时代,素人与网红的边界正被不断打破。当普通路人举起手机对抗百万粉丝团队时,一场关于话语权、网络暴力与公众人物责任的全民讨论正在社交媒体蔓延。余承恩团队被路人怼事件的持续发酵,不仅暴露了内容创作行业的生态矛盾,更折射出当代网民对"特权式拍摄"的集体反感——当网红团队占用公共资源、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时,谁该为这种越界行为买单?

路人反击视频为何引发病毒式传播

事件导火索是一段47秒的竖屏视频:商场走廊里,余承恩团队正在拍摄时,被路人男子高声质问"凭什么清场"。该视频单平台播放量突破8000万次,评论区出现罕见的观点对垒。支持路人的网友认为,网红团队将公共空间私有化的行为早已屡见不鲜,"这次终于有人敢站出来";而粉丝群体则强调专业拍摄需要秩序维护。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发生地商场事后证实并未批准任何清场申请,这一细节让舆论天平迅速倾斜。第三方数据监测显示,"公共场所拍摄权"相关搜索量在事件后激增320%。

团队危机公关暴露行业惯性思维

余承恩工作室"遵守规定"的声明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因监控录像的曝光陷入被动。资深公关人士分析指出,传统娱乐行业的危机应对模板已不适用短视频时代——声明中"个别工作人员沟通不当"的表述,与视频里五六名壮汉围堵路人的画面形成强烈反差。更值得玩味的是,多个百万粉博主不约而同发布"商场拍摄潜规则"科普视频,揭露部分团队通过保安施压、设备占位等方式变相清场的行业乱象。这种行业内幕的集体曝光,将单一事件升级为对整个内容生产机制的质疑。

算法如何重塑公众人物的责任边界

百度热搜榜显示,该事件关联词条平均停留时长超过28小时,远超娱乐类话题15小时的均值。算法工程师指出,平台基于"冲突性+共情性+争议性"的三维模型持续推送相关内容。当#被网红团队打扰过#的话题收获12万条真实经历分享时,公众人物在算法体系中的责任被重新定义:他们不仅是内容生产者,更是公共秩序的潜在影响者。法律专家特别提醒,民法典第1024条关于"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的规定,正在短视频侵权诉讼中被频繁援引,这或许标志着行业野蛮生长阶段的终结。

事件发酵第七天,涉事商场悄然更新了《商业拍摄管理办法》,要求所有团队提前报备拍摄计划及人员数量。而在余承恩最新视频的弹幕区,"占用公共空间"的质疑仍以每分钟30条的速度滚动出现。这场始于手机镜头的对抗,最终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数字化维权实验,其涟漪效应正在改写内容创作者与公众之间的隐形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