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银杏树因马蜂窝被砍秃 村民与环保人士各执一词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古树名木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在保护与发展的天平上,各方利益诉求往往难以平衡。近日,一则"古银杏树因马蜂窝被砍秃"的新闻引发广泛争议,折射出当前古树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一边是村民对安全隐患的担忧,一边是环保人士对生态保护的坚持,这场看似简单的"砍树风波",实则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百年古树遭遇"剃头"之痛
在江苏某村庄,一棵树龄超过300年的古银杏树因树冠被马蜂筑巢,被村民集体决定"砍秃"。现场照片显示,原本枝繁叶茂的古树只剩下光秃秃的主干,场面令人痛心。据村民反映,这棵古树上的马蜂窝已存在多年,每年都有村民被蜇伤,甚至出现过严重过敏反应。村委会表示,在多次尝试其他方法无果后,才不得已采取这一措施。
环保组织质疑处置方式欠妥
事件曝光后,多家环保组织发声质疑。专家指出,古树名木受《森林法》保护,任何修剪、移植都必须报批。野生动物保护人士表示,马蜂也是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采用专业驱赶而非毁树的方式解决。当地林业部门证实,此次砍伐确实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已介入调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保志愿者痛心地说:"这就像为了赶走屋檐下的燕子而拆掉整栋房子。"
村民安全诉求引发舆论争议
在社交媒体上,村民的处境也获得不少理解。有网友晒出被马蜂蜇伤的照片,支持村民的"自救"行为。一位孩子的母亲留言:"如果蜇到老人小孩怎么办?"村支书无奈表示:"我们知道古树珍贵,但村民安全更重要。"这种"要树还是要命"的争论,凸显了基层治理中生态保护与民生需求的两难选择。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发生马蜂伤人事件超万起,其中农村地区占八成以上。
古树保护需要多方智慧
业内专家建议,类似问题应建立多方协商机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明指出:"完全可以请专业消防或林业人员处理马蜂窝,采用夜间烟熏等科学方法。"浙江某地创新的"古树保险"做法也值得借鉴,由政府投保解决古树管护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科普宣传,让村民了解古树的生态价值和文化意义。这起事件警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简单"一刀切",而要在尊重科学、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