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质疑美人鱼表演水质差 景区:定期消毒符合标准

7171png

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各类特色表演成为景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其中,唯美浪漫的美人鱼表演尤其受到亲子家庭和年轻游客的追捧。然而,近日某景区美人鱼表演区水质问题引发游客质疑,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迅速发酵,不仅暴露了行业监管盲区,更折射出游客对表演安全与体验的双重期待。

水质浑浊引发健康担忧

多位游客拍摄的视频显示,表演水池水体呈现明显浑浊状态,能见度不足两米。有家长反映孩子观看表演后出现皮肤瘙痒症状,更有人质疑"这样的水质是否符合人体接触标准"。专业潜水教练指出,长期处于浑浊水环境可能导致表演者结膜炎、皮肤过敏等职业病症,而氯含量超标还会刺激观众呼吸道。事件引发公众对特色表演安全边界的讨论,不少网友呼吁"浪漫表演不能以健康为代价"。

景区回应难消公众疑虑

面对舆论质疑,景区方发布声明称"每周进行三次水质检测,余氯值保持在0.3-0.5mg/L区间,符合《公共场所卫生指标限值要求》"。但细心的网友发现,声明中未公布浑浊度、PH值等关键指标,且检测报告未对外公示。卫生监督部门工作人员透露,现行标准对表演类水池的检测频次要求模糊,部分景区存在"应付式检测"现象。这种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了游客的不信任感。

行业标准滞后亟待完善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针对演艺水池的管理存在标准"打架"现象:文旅部门关注表演效果,卫健部门监管卫生指标,而表演者劳动关系归属又涉及人社部门。某海洋馆负责人坦言:"表演池既不是游泳馆也不是水族箱,现有标准中总大肠菌群等指标直接套用泳池标准并不科学。"专家建议,应尽快制定演艺水体专用标准,将水温、透明度、微生物含量等表演特殊需求纳入考量,同时建立表演者健康档案追踪机制。

体验经济需要品质护航

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参与特色表演的游客中,72%愿意为优质体验支付溢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指出:"当美人鱼表演从新奇噱头变为常规项目,游客的关注点自然转向品质细节。"部分头部景区已开始行动,如珠海长隆在表演池加装实时水质监测屏,三亚亚特兰蒂斯定期邀请游客代表参与水质抽检。这些举措证明,只有将"看不见的卫生"转化为"看得见的信任",才能真正释放体验经济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