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爆料:上海地铁猥亵男疑似惯犯,曾多次作案
近年来,公共交通性骚扰事件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从北京地铁"色狼"到广州公交"咸猪手",女性出行安全成为刺痛公众神经的敏感话题。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全国地铁系统就曝出近百起猥亵案件,而实际发生数量可能更高。就在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爆料称上海地铁出现一名疑似惯犯的猥亵男,据称该男子长期活跃在2号线、9号线等客流密集线路,已有多名女性受害。这一爆料立即引发网友热议,#上海地铁猥亵惯犯#话题迅速登上本地热搜榜。
监控视频锁定嫌疑人特征
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这名疑似惯犯的男性约35-40岁,身高170cm左右,常穿深色外套配牛仔裤,作案时习惯用背包或文件袋遮挡动作。多段车厢监控显示,该男子会选择早晚高峰时段,专门站在年轻女性身后实施猥亵。有受害者回忆:"他突然紧贴过来,开始用下身摩擦,我想躲开却因为人多动弹不得。"更令人震惊的是,有目击者指认该男子去年就曾在人民广场站被便衣民警抓获,但因证据不足最终获释。
受害者组建维权群揭露作案规律
在事件发酵过程中,已有12名自称遭遇该男子猥亵的女性组建了维权群。她们整理的时间线显示,从2021年至今,类似案件集中在7-9月夏季,作案地点多发生在陆家嘴至世纪大道这段商务区站点。群主小林(化名)表示:"我们比对过照片,确认是同一个人。他好像研究过法律,每次动作都很隐蔽,等受害者反应过来就立即下车消失。"这些受害者中,有5人曾尝试报警,但最终都因证据不足未能立案。
法律专家解析取证难点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李敏指出,地铁猥亵案存在三大取证困境:首先是监控死角问题,拥挤车厢内摄像头往往被乘客遮挡;其次是被害人难以及时固定证据,等意识到被侵犯时关键物证已消失;最重要的是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猥亵行为需"当众"或"多次"才能严惩,而狡猾的惯犯往往钻法律空子。对此,上海轨道交通公安表示已关注到网络舆情,正在对近三年类似案件进行串并分析,同时呼吁受害者保留车票、监控时间等关键信息协助调查。
这起事件折射出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深层课题。当智能监控、人脸识别等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构建更有效的性骚扰防治机制,需要执法部门、运营企业和市民社会的共同智慧。值得思考的是,在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地铁公司会通过专用女性车厢、实时报警按钮等多重措施预防类似事件,这些经验或许能为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