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警告:对特朗普关税战盲目服软或适得其反

3596png

随着全球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近期提出的"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关税"计划正在引发连锁反应。中国出口企业刚刚从疫情冲击中缓过神来,又面临新的关税大棒威胁。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企业开始出现恐慌性降价、恶性竞争的苗头,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不仅会损害行业健康发展,还可能招致更严厉的反倾销调查。

关税恐慌下的行业恶性循环正在形成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出口重镇,不少外贸企业主已经陷入"特朗普关税焦虑"。为保住美国市场份额,部分企业开始不计成本地降价让利,有些甚至将报价下调15%-20%。这种恐慌性应对正在形成恶性循环:一家企业降价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全行业利润空间被挤压殆尽。更危险的是,这种明显低于成本价的倾销行为,很可能引发美国商务部的反补贴调查,使整个行业陷入更被动的局面。

历史教训表明强硬回击反而更有效

回顾2018年中美贸易战,一个被忽视的事实是:当时坚决反制的行业最终受损较小。以农业为例,中国对美农产品加征关税后,美国大豆出口暴跌70%,迫使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提供巨额农业补贴。相比之下,某些选择忍气吞声的电子制造行业,反而陷入持续多年的关税泥潭。北京大学国际贸易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显示,在贸易争端中展现强硬立场的企业,其美国市场份额平均多保住12.3个百分点。

供应链多元化才是治本之策

与其在关税问题上被动应对,头部企业早已开始布局全球供应链。海尔在墨西哥建厂规避北美关税,比亚迪在泰国设立电动汽车生产基地,这些案例证明市场替代方案切实可行。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21%,对美出口占比已从2018年的19%降至14%。这种主动调整不仅分散了风险,更在倒逼中国制造向价值链上游攀升。

当前形势下,盲目的价格战无异于自毁长城。企业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既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不可替代性,也要加快开拓新兴市场。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所言:"在贸易战中,最大的失败不是失去市场,而是失去转型升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