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冰雹致部分区域停电 供电部门全力抢修中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城市基础设施带来严峻考验。7月15日下午,南京突发强对流天气,鸡蛋大小的冰雹伴随狂风暴雨袭击多个城区,导致树木倒伏、车辆受损,更引发秦淮、建邺等区域大规模停电事故。据国网南京供电公司通报,此次灾害造成47条配电线路跳闸,影响超过3万户居民用电。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再次将城市电力系统的脆弱性暴露在公众视野,如何提升电网抗灾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议题。
冰雹突袭暴露电网薄弱环节
当日下午4时许,南京气象台发布冰雹红色预警后不到半小时,直径超5厘米的冰雹便密集砸向城区。监测数据显示,新街口商圈瞬时风力达9级,鼓楼区部分路段积水深度超过30厘米。极端天气导致供电设施严重受损:洪武路变电站出现绝缘子爆裂,应天大街沿线3处架空线路被倒伏树木压断,河西CBD区域5个环网柜因进水发生故障。供电部门透露,此次受损设备中,约60%位于运行超过15年的老旧电网段,这些区域仍在使用抗冰雹能力较差的传统瓷质绝缘子。
多支抢修队伍连夜攻坚克难
灾情发生后,南京供电公司立即启动Ⅱ级应急响应,抽调23支抢修队、386名技术人员投入抢险。在雨花台区安德门社区,抢修人员冒着持续落冰的危险,采用登高车与人工攀爬结合的方式更换受损导线;秦淮区夫子庙景区采用发电车临时供电方案,确保核心商圈商户正常经营。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抢修首次大规模启用智能巡检无人机,通过热成像技术快速定位隐蔽故障点,将传统需要4小时的故障排查缩短至40分钟。截至当晚23时,已有89%受影响用户恢复供电。
极端天气考验城市韧性建设
本次冰雹灾害引发专家对城市电力系统升级的深度思考。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指出,南京作为特大城市,配电网防灾设计标准仍需提升,建议在易受灾区域推广复合绝缘材料、地下电缆敷设等抗灾技术。市应急管理局数据显示,近三年南京因极端天气导致的停电事故年均增长17%,而同期电网改造投入增幅仅9%。部分政协委员呼吁,应建立电力设施灾害预警联动机制,将气象实时数据接入电网调度系统,实现故障预判和快速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