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影局发声鼓励创新,科幻电影或成重点扶持对象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虽持续扩容,但同质化严重的古装仙侠、都市爱情题材已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3年国产片票房TOP10中仅有《流浪地球2》一部科幻作品,而同期好莱坞科幻大片《奥本海默》在国内狂揽4.2亿票房,这种供需失衡暴露出国产电影在创新赛道的明显短板。当观众在社交媒体发出"中国为什么拍不出《星际穿越》"的灵魂拷问时,国家电影局近日召开的创作座谈会释放重磅信号:将重点扶持科幻电影等创新类型,这记政策"强心针"或将重塑产业格局。
硬核科技赋能影视工业体系
电影局特别强调要推动虚拟拍摄、实时渲染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落地。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负责人透露,国内首个影视级LED虚拟影棚已进入测试阶段,这种《曼达洛人》同款技术能实现复杂太空场景的实时合成。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云正与中影合作开发AI辅助编剧系统,通过深度学习300部经典科幻剧本,可自动生成符合科学逻辑的剧情架构。这些突破意味着中国科幻电影有望跳过传统绿幕时代,直接迈入虚拟制作新纪元。
科幻IP全产业链开发破局
政策文件首次提出"构建从文学创作到衍生品开发的科幻生态链"。阅文集团数据显示,《三体》获奖后平台科幻题材作品增长217%,但影视转化率不足5%。此次将建立科幻IP评估中心,对刘慈欣新作《黄金原野》等潜力项目给予从剧本开发到特效制作的全程资金扶持。业内人士指出,参照漫威宇宙模式,正在筹备的《流浪地球》番外剧和手游联动,可能开创中国首个科幻IP矩阵。
青年导演扶持计划剑指创意断层
针对业内诟病的导演青黄不接问题,电影局将设立5亿元科幻电影专项基金。值得注意的是,申报条件明确要求导演年龄在40岁以下,且必须配备科学顾问团队。曾执导科幻短片《闭环》的新锐导演林夏透露,其团队已获得中科院物理所的技术支持,正在开发以量子纠缠为核心理念的原创剧本。这种"科学家+电影人"的组队模式,或将成为破解科幻创作"悬浮感"的关键。
分级制度试点打开想象空间
在电影分级制研讨会上,专家特别提到科幻题材或将成为首批试点对象。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表明,受制于现行审查标准,78%的科幻创意在剧本阶段就因涉及未来社会形态等敏感内容被自我审查。拟推行的"科幻特别通道"将允许在特定影院放映PG-13级别作品,这意味着像《银翼杀手》式的赛博朋克题材可能获得更大创作自由度。这种制度创新无疑为创作者插上了翅膀。
从《流浪地球》开启国产科幻元年,到如今政策层面的系统性支持,中国电影正在构建自己的"星际坐标系"。当科技创新遇上文化自信,这场关于未来的银幕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正如电影局负责人所言:"我们要用中国人的宇宙观,讲给世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