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巴粉丝怒斥短剧AI换脸:侵犯肖像权必须追责
近年来,AI换脸技术在短剧领域掀起一股热潮,从明星客串到网红变脸,技术手段越来越成熟,却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最近,迪丽热巴粉丝集体发声,怒斥某短剧擅自使用AI换脸技术,将热巴的肖像"嫁接"到剧中角色,直指制作方侵犯肖像权,必须追责到底。这一事件迅速登上热搜,不仅反映了粉丝维护偶像权益的决心,更暴露出AI技术滥用背后的法律与伦理困境。当技术狂奔遇上权益保护,我们该如何平衡创新与底线?
AI换脸短剧为何屡陷侵权风波
随着短视频平台流量争夺白热化,不少制作方为博眼球开始打"擦边球"。AI换脸技术门槛降低后,未经授权使用明星肖像的情况愈演愈烈。业内人士透露,某些短剧制作组会刻意选择当红艺人"蹭热度",通过技术合成让观众产生"明星参演"的错觉。这种操作既规避了高昂的明星片酬,又能收割粉丝流量,但明显侵犯了《民法典》第1019条明确的肖像权保护规定。热巴粉丝晒出的对比图显示,剧中人物五官轮廓、微表情都与本尊高度相似,已超出合理借鉴范畴。
技术中立论能否成为免责金牌
面对侵权指控,部分技术供应商以"工具无罪论"开脱,称AI只是中立的创作工具。但法律专家指出,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技术使用者需对生成内容负责。北京互联网法院近期判例显示,即便换脸后进行了二次创作,只要公众能识别出特定自然人形象,就构成肖像权侵权。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短剧往往伴随低俗剧情,可能进一步损害明星名誉权。某律所合伙人表示:"不能因技术新颖就豁免违法性,制作方必须取得权利人明确授权。"
粉丝维权行动折射行业监管缺失
热巴粉丝团通过集体举报、法律咨询等方式展开维权,其组织化程度令业界侧目。他们不仅向平台提交了72小时下架诉求,还整理了20余部涉嫌侵权短剧清单。这种自发监督暴露出当前监管的滞后性——现有AI内容审核主要依赖平台自查,而多数短剧发布时都未标注"技术合成"提示。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近期调研显示,38%的受访者曾误认AI换脸视频为真实影像。粉丝代表小鹿(化名)表示:"我们要求建立明星人脸库黑名单,从源头阻断侵权素材。"
技术伦理与创作自由的边界之争
这场风波引发了对AI创作伦理的深层讨论。支持者认为技术应享有更大自由,反对者则强调人格权不可侵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指出,平衡点在于区分"合理使用"与"商业性使用":致敬经典电影的换脸二创可能构成合理使用,但用于盈利的短剧必须获得授权。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演员工会去年大罢工中,AI肖像权保护就是核心诉求之一。目前国内已有平台开始试点"数字水印+区块链存证"技术,试图在保护原创与促进创新间找到新路径。
这场由顶流明星粉丝掀起的维权浪潮,正在倒逼行业重新审视技术应用的道德底线。当AI换脸从娱乐玩具升级为生产力工具时,建立完善的事前授权机制、明晰的技术使用规范,或许比事后的侵权追责更为重要。如何在技术狂飙的时代守护每个人的"脸面安全",将成为横跨文娱、法律、科技多领域的长久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