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万买房登记儿子名下 儿媳离婚分走万合法吗?
近年来,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房产纠纷案件也呈现爆发式增长。许多父母为了子女的未来,不惜倾尽积蓄购房,却因产权登记问题埋下隐患。尤其当子女婚姻出现变故时,巨额房产往往成为争夺焦点。近日,一则"男子2400万买房登记儿子名下,儿媳离婚分走1500万"的新闻引发热议,这背后折射出的家庭财产保护问题值得深思。
房产登记在子女名下的法律风险
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物权以登记为准。父母出资购房但登记在子女名下,在法律上视为对子女的赠与。这意味着一旦完成产权登记,父母就丧失了对房产的处置权。在子女婚姻存续期间,该房产通常会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案例中男方父亲将2400万房产登记在儿子一人名下,却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最终导致儿媳在离婚时分得1500万,这种结果从法律角度看是完全合法的。
婚前财产与婚后财产的界定标准
判断房产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关键看购房时间和资金来源。如果房产是婚前全款购买且登记在一方名下,属于个人财产;但如果是婚后购买,即使由一方父母出资,只要登记在夫妻一方或双方名下,都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本案的特殊性在于,虽然购房款来自男方父亲,但因登记在儿子婚后,且未能证明是借款或附条件赠与,法院最终按共同财产分割。
父母出资购房的自我保护策略
为避免类似纠纷,专业人士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出资性质是借款还是赠与;二是办理抵押登记,保留资金流向凭证;三是考虑设立信托等金融工具。特别对于大额房产,可以采取"产权登记+代持协议"的方式,既满足购房资格要求,又能保障实际出资人权益。本案中如果父亲能提供借款协议或约定产权比例,结果可能大不相同。
婚姻财产约定的重要性
《民法典》允许夫妻对婚前及婚后财产进行书面约定。明智的做法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通过公证等方式明确大额财产的归属。特别是对于父母资助的房产,最好由夫妻双方签署协议,确认该房产的实际出资人及权益分配。现实中许多家庭因忌讳"伤感情"而回避财产约定,最终却导致更严重的纠纷,本案就是典型例证。
这个案例给所有家庭敲响了警钟:在亲情与法律之间,需要找到平衡点。专业人士提醒,大额资产处置必须提前做好法律规划,既保护子女权益,也防范婚姻风险带来的财产损失。毕竟,再深厚的亲情,也抵不过一纸冰冷的法律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