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离婚分割:万房产儿媳分走万 法院判决引热议
近年来,随着房价持续攀升,房产分割已成为离婚纠纷中最棘手的焦点之一。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离婚登记量达213.9万对,其中涉及千万级房产分割的案件同比激增67%。当婚姻走到尽头,天价房产如何分配不仅关乎个人利益,更折射出当代婚姻中的财产困局。近日上海某法院一纸判决引发轩然大波——价值2400万的婚内房产,儿媳最终分得1500万,这一"三七开"的财产分割比例让网友直呼"颠覆认知"。
婚内房产增值部分成争议核心
本案中争议房产购于2015年,当时总价仅800万元,男方父母出资500万作为首付,剩余贷款由夫妻共同偿还。至离婚时房产市值飙升至2400万,法院将1600万增值部分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法官指出,根据《民法典》第1062条,婚姻存续期间的财产增值应视为共同收益,即便原始资金来源于一方父母,但共同还贷行为已形成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混同"。
法官详解"三七分"裁判逻辑
主审法官在判决书中特别说明,1500万的分配额并非简单按出资比例计算。其中包含三部分:共同还贷本息350万(各半分割)、增值部分1120万(按还贷贡献比例分配)、装修折旧补偿30万。这种"分层计算法"突破了传统五五分割模式,既考虑初始出资差异,又保障了非出资方对家庭付出的隐性贡献。法律专家指出,这种动态计算方式正在成为一线城市高房价案件的新裁判趋势。
婚前协议缺失埋下隐患
案件曝光后,涉事男方家属透露"当初碍于情面没签协议"的细节引发讨论。调查显示,我国超78%的婚前购房者未签订财产协议,其中62%因"担心影响感情"放弃权益保障。北京律协婚姻家事委员会主任指出,本案若存在书面约定父母出资性质,判决结果可能完全不同。目前北京、深圳等地律所婚前协议咨询量同比上涨140%,条款细化到"房产增值计算公式"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二代征信系统改变举证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本案关键证据来自央行征信系统的共同还贷记录。2021年上线的二代征信系统详细记载了每笔贷款的还款账户、金额和时间,成为法院认定"隐形还贷"的铁证。广州某离婚律师透露,近一年其代理案件中,有23起通过调取配偶征信报告发现了未申报的共同债务。专家建议,婚后保持独立还款流水记录,避免现金还款等"取证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