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托举:一个农村孩子如何考入北京大学
在当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农村孩子的求学之路往往布满荆棘。据统计,2023年清华北大新生中农村户籍学生占比不足20%,城乡教育鸿沟依然触目惊心。当城市孩子在享受优质辅导资源时,许多农村学子还在为基本的学习条件发愁。然而总有令人动容的逆袭故事,就像"奶奶的托举"这个真实案例——河南农村少年张明远,在七旬奶奶用卖鸡蛋攒下的学费支持下,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煤油灯下的凌晨四点
张明远的童年记忆里总跳动着煤油灯昏黄的火苗。村里经常停电,奶奶就每天凌晨四点准时起床,为他点亮那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在散发着柴油味的灯光下,祖孙俩一个纳鞋底,一个背单词的画面,成为破旧土屋里最温暖的风景。老人不识字,但会认真检查孙子作业本上的"红钩钩",用粗糙的手指摩挲老师批改的痕迹。这种最朴素的监督,反而培养了张明远超乎常人的自律。
鸡蛋换来的新华字典
村里小学没有图书馆,张明远直到三年级才通过奶奶的"以物易物"得到人生第一本工具书。老人连续三个月把家里母鸡下的蛋全数背到镇上,换来那本已经卷边的《新华字典》。书扉页上歪歪扭扭的"好好学习"四个字,是奶奶央求代销店老板代写的。这本带着鸡蛋清味的字典,后来跟着张明远走进北大的自习室,书页间还夹着当年奶奶用来当书签的鸡蛋包装纸。
暴雨中的18里山路
中考那年突遇山洪冲毁公路,张明远凌晨五点顶着暴雨,徒步18里泥泞山路赶往考点。75岁的奶奶执意陪同,祖孙俩拄着树枝深一脚浅一脚走了近4小时。快到考场时老人突然滑倒,却死死护住怀里用塑料袋包了三层的准考证。当监考老师看见浑身湿透的祖孙俩递上干燥的准考证时,考场突然响起掌声。这场暴雨中的奔赴,后来被张明远写进北大自荐信,成为打动评委的关键故事。
如今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课堂上,那个曾经在煤油灯下读书的少年依然保持着凌晨四点起床的习惯。只不过现在的灯光变成了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而七千里外的小村庄里,老人每天还是会准时在四点醒来,望着墙上孙子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件,继续纳着永远也卖不完的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