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考公终上岸:他用了多少年?花费了多少钱?

8340png

在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今天,"考公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据统计,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突破250万,平均竞争比达到60:1。在这股热潮中,有人一战上岸,有人屡败屡战,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35次参加公务员考试最终成功上岸的考生故事。他的经历不仅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就业困境,更引发人们对"考公执念"的深度思考。

从应届生到而立之年的漫长考公路

这位化名"小李"的考生,从22岁大学毕业开始踏上考公之路,直到32岁才最终上岸。十年间,他参加了35次各级公务员考试,包括12次国考、18次省考和5次事业单位考试。最初几年,小李边工作边备考,后来干脆辞职专心复习。这期间,他经历了无数次笔试落榜、面试被刷的挫折,甚至有过连续三年"零进面"的低谷期。

经济账本:35次考试的总花费

细算这笔"考公经济账",数字令人咋舌。报名费按平均每次100元计算,35次就是3500元;辅导资料每年更新,十年累计花费约2万元;参加各地考试产生的交通、住宿费用约3.5万元;最贵的是面试培训班,五次面试培训共花费6万元。加上辞职备考损失的工资收入,总成本超过30万元。这笔开销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备考策略的迭代与升级

小李的备考方法经历了多次调整。早期依赖题海战术,后来转向模块化学习;从盲目刷题到建立错题本;从死记硬背到培养公务员思维。第28次考试后,他开始研究各岗位历年分数线,选择竞争较小的岗位报考。同时注重面试能力培养,通过模拟练习克服紧张情绪。正是这些策略的持续优化,让他在第35次考试中实现突破。

心理防线:如何应对34次失败

长期备考最煎熬的是心理压力。小李坦言,第15次失败后曾陷入抑郁,第25次失败时差点放弃。他通过建立"考友圈"互相鼓励,定期运动释放压力,设置阶段性目标保持动力。家人虽然支持,但也多次劝他考虑其他出路。最终支撑他走下去的,是对稳定工作的渴望和"再试一次"的信念。

上岸后的反思与启示

成功入职后,小李回顾这段经历时表示:"如果重来,我不会选择这么极端的方式。"他建议后来者要合理评估自身条件,设置止损点;考公之外要培养其他职业技能;不要将公务员神化为唯一出路。他的故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佩服其毅力,也有人质疑这种"孤注一掷"的择业观是否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