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浩翔谈网络暴力:有diss是很正常的事,但请保持善意

2444png

在信息爆炸的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暴力已成为困扰公众人物的普遍现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超过60%的网民曾目睹或遭遇过网络暴力,而明星艺人更是重灾区。从恶意P图到人身攻击,从造谣传谣到集体网暴,键盘侠们躲在匿名ID后肆意宣泄情绪,让"言论自由"变成了伤害他人的利器。近日,时代少年团成员严浩翔在采访中谈及网络暴力时表示:"有diss是很正常的事,但请保持善意",这番真诚发言引发广泛共鸣,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愈演愈烈的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为何成为明星的"职业附属品"

严浩翔在采访中坦言,作为公众人物接受批评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恶意攻击已经超出正常范围。这种现象背后是娱乐圈"黑红也是红"的畸形生态,部分营销号刻意制造对立博眼球,而某些粉丝群体则将网络暴力美化为"为偶像战斗"。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推荐机制不断放大极端言论,形成信息茧房,让施暴者陷入自我正义的幻觉。当一条恶评获得上千点赞时,其杀伤力不亚于现实中的肢体暴力。

从"玻璃心"到心理创伤的演变过程

很多人认为明星应该具备"抗压能力",却忽视了长期网络暴力造成的心理伤害。心理学研究显示,持续的网络暴力会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严重时甚至引发自杀倾向。严浩翔提到"看到恶评会难过但不会表现出来",恰恰反映了艺人被迫隐藏真实情绪的困境。这种"职业性压抑"积累到临界点,往往会爆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近年来多位艺人因网络暴力暂停工作就是明证。

平台责任与法律边界的模糊地带

尽管《网络安全法》明确禁止网络暴力,但实际执行仍存在诸多难点。匿名机制让施暴者难以追责,平台审核往往滞后于伤害发生,而"法不责众"的心理更助长了群体性网暴。严浩翔呼吁"保持善意"的深层意义,正是在法律手段之外寻求道德自律。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平台已开始测试"一键防护"等反网暴功能,但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网络秩序,仍是亟待解决的技术与伦理难题。

构建善意网络的全民行动指南

改变网络暴力现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作为普通网民,可以在转发前多思考三秒,遇到极端言论选择举报而非加入;作为粉丝群体,应当用作品讨论替代人身攻击;而公众人物像严浩翔这样主动发声,也能起到正向引导作用。日本学者提出的"1%法则"指出,网络空间中1%的创作者、9%的互动者和90%的沉默者共同构成了传播生态,当善意互动成为那9%的主流选择时,网络环境必将迎来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