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自己的事中国有底气:双循环格局下的发展新机遇

10052png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产业链重构、技术壁垒加剧等挑战让不少企业陷入发展焦虑。当"卡脖子"成为高频词,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一个根本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中国经济的韧性究竟从何而来?答案就藏在"办好自己的事"的战略定力中。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打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窗口。

内需市场释放消费升级新动能

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是中国经济最深厚的底气。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突破4亿人,消费升级呈现多元化、品质化特征。从智能家居到健康医疗,从文化体验到绿色消费,新需求催生新供给。跨境电商进口商品清单持续扩容,海南自贸港免税购物火爆,无不彰显内需市场的澎湃活力。这种由内生动力驱动的增长模式,有效对冲了外部波动。

科技创新构筑产业竞争护城河

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举国体制下,中国研发投入强度已突破2.5%。"嫦娥"探月、"蛟龙"入海等重大科技成果背后,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五年翻两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这些数据揭示着:通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正在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区域协调打造梯度发展新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长三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成渝地区培育内陆开放新高地——多极支撑的空间格局正在形成。中西部铁路网密度十年提升126%,"东数西算"工程优化资源配置,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提速。这种既各具特色又协同联动的区域布局,为双循环提供了更均衡的发展支点。

制度型开放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RCEP生效实施首年,中国与成员国贸易额增长7.5%。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制度创新"雁阵",进博会、服贸会等平台持续扩容。通过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等制度型开放,中国既为全球企业提供市场机遇,也在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中赢得话语权。这种开放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塑造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

绿色转型培育可持续发展优势

全球每3块光伏板、每2台新能源汽车就有1个来自中国。碳市场启动两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51亿吨,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2亿千瓦。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产业正成为新的增长极。这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实践,既回应了全球气候治理诉求,更开辟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从深圳前海到上海临港,从雄安新区到海南自贸港,改革试验田里萌发的新芽,正在连成高质量发展的森林。当某些国家大搞"脱钩断链"时,中国选择以更高水平开放链接全球;当保护主义抬头时,中国通过制度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这种战略定力与战术灵活的统一,正是"办好自己的事"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