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烧伤谁之过?顾客维权被店家反呛'讹诈'引热议
近年来,随着中医养生热潮的兴起,拔火罐作为一种传统理疗方式备受追捧。然而,在行业快速扩张的同时,从业人员资质参差不齐、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近日,一则"顾客拔火罐被烧伤,维权反被店家指责讹诈"的新闻引发广泛讨论,不仅暴露了养生服务行业的乱象,更折射出消费者维权难的普遍困境。这起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行业快速发展背后的隐忧——当传统疗法遇上商业扩张,安全与责任的天平该如何平衡?
拔罐变"烧罐":养生服务的安全红线在哪
涉事顾客王女士描述,技师操作时酒精使用过量导致火势失控,造成背部大面积烧伤。专业中医师指出,规范的拔火罐操作要求严格控制酒精用量和留罐时间,但市场上不少从业者仅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商家为追求"疗效",盲目延长留罐时间或增加罐数,完全忽视了基本的安全规范。这种将传统疗法简单商业化运作的模式,正在不断挑战着养生服务的安全底线。
"谁主张谁举证":消费者维权路上的荆棘
事件中店家以"正常治疗反应"为由拒绝赔偿,并要求消费者自证操作不当,这种应对方式在服务业纠纷中颇具代表性。法律专家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服务场所应当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但实际操作中消费者往往面临举证难题。监控录像缺失、操作记录不完整、伤情鉴定复杂等问题,使得许多消费者在维权路上举步维艰。更值得警惕的是,个别商家滥用"职业医闹"等标签对正当维权进行污名化,进一步恶化了消费者的维权环境。
行业监管缺位:标准缺失下的野蛮生长
调查发现,目前养生保健行业存在监管盲区,拔罐等非医疗性中医技术服务既不属于医疗行为,又超出普通美容服务范畴。这种定位模糊导致监管主体不明确,行业标准缺失。某地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人员透露,对于非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养生服务,他们只能进行有限度的规范指导。这种监管真空状态下,部分商家打着"传统养生"旗号,实际上却在从事着高风险的身体干预,行业乱象由此滋生。
这起纠纷背后,反映的是传统养生服务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正视的结构性矛盾。当千年传承的医术变成流水线上的消费项目,当健康需求遇上商业逐利,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服务体系,平衡疗效与安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或许,这不仅是某个店家与顾客的纠纷,更是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