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站岗制度存废之争:家长称‘变味’要求立即取消
近年来,学生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地学校纷纷推出"家长义工站岗"制度,要求家长轮流在校门口维持秩序。这本是一项家校共建的暖心举措,却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变味"——从自愿参与变成强制排班,从安全保障演变为形式主义。随着争议不断发酵,#家长义工该不该取消#的话题持续占据热搜,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
家长抱怨:爱心行动沦为强制任务
多位家长反映,原本自愿报名的站岗制度已演变为"道德绑架"。某小学家长群聊天记录显示,老师直接发布排班表并强调"轮到必须来",有家长因工作冲突请假竟被公开点名。更令人无奈的是,部分学校将家长出勤率与班级评优挂钩,使这项公益活动彻底变了味。一位双职工家长坦言:"我们支持校园安全,但强制站岗让上班族不堪重负。"
校方回应:安全管理遭遇现实困境
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解释,推行该制度的初衷是弥补安保力量不足。某区教育局数据显示,全区专职校园保安缺口达37%,尤其在上下学高峰期,仅靠学校力量难以应对突发情况。但部分学校承认执行中存在偏差,将逐步完善"自愿为主、适度激励"的参与机制。值得关注的是,已有学校试点"家长+社区志愿者"联合执勤模式,通过灵活排班减轻家长负担。
专家解析:家校权责边界亟待厘清
教育学者指出,这种现象折射出家校共育的深层次矛盾。北师大一项调研表明,78%的家长认同参与校园管理的必要性,但62%反对带有强制性的安排。法律专家强调,根据《义务教育法》,校园安全主体责任在学校,不能将管理责任转嫁给家长。如何既保障学生安全又尊重家长权益,成为制度优化的重要课题。
创新探索:科技赋能或成破局关键
在杭州某实验小学,智能安防系统已替代部分人工执勤。通过人脸识别闸机、AI危险行为监测等技术手段,配合专职保安巡查,既提升效率又降低对人力的依赖。上海部分学校则引入"时间银行"机制,家长志愿服务可兑换课后托管等教育资源。这些创新尝试为破解困局提供了新思路,但专家提醒需注意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和数据安全问题。
这场持续发酵的争议,本质上是对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叩问。当传统的管理思维遇上新的社会诉求,唯有在制度设计上更科学、在执行过程中更人性化,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初衷。正如某位教育工作者所言:"教育的温度,不在于形式上的站岗,而在于心灵上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