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机场地勤欺负老人事件:如何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1368png

近日,一则"首都机场地勤人员粗暴对待七旬老人"的视频引发全民愤怒。视频中老人因不熟悉电子登机流程被工作人员呵斥推搡,这一幕不仅刺痛了公众神经,更暴露出我国航空服务业长期存在的"服务冷漠症"。据统计,2023年全国机场投诉中,65岁以上旅客遭遇服务态度问题的占比高达37%,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老年人面对智能设备时的茫然无措,以及服务体系中人性化关怀的严重缺失。

智能化服务背后的"数字鸿沟"困境

随着值机自助化率突破80%,传统人工柜台缩减至不足20%,许多老年人站在智能设备前手足无措。某调研显示,62%的老年旅客需要三次以上指导才能完成自助值机,而机场往往只配备1-2名流动引导员。更严峻的是,部分地勤人员将"效率至上"奉为圭臬,对操作迟缓的旅客缺乏基本耐心。这种服务异化现象,本质上是用技术便利掩盖了人文关怀的缺失。

地勤人员培训体系存在重大缺陷

现行地勤培训中,应急处置和操作规范课时占比超70%,而心理沟通、老年服务等软性技能培训不足10%。某航空公司内部手册显示,"值机环节单次服务时长建议控制在3分钟内",这种机械化标准直接导致服务人员对需要更多时间的旅客产生抵触情绪。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将投诉率与绩效强挂钩,使得工作人员面对特殊群体时本能选择"避而远之"。

监管盲区助长服务暴力滋生

目前民航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主要针对航班准点率、行李运输等硬指标,对服务态度这类软性指标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尽管《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明确禁止侮辱旅客行为,但实际处罚案例不足投诉量的5%。监控死角、取证困难、处罚力度轻等因素,变相纵容了个别人员的恶劣行为。某机场三年间收到87起服务态度投诉,仅1起最终被认定为责任事故。

银发友好型服务网络建设迫在眉睫

日本羽田机场设立的"银发服务站"配备放大镜、老花镜和会方言的工作人员;新加坡樟宜机场为老年旅客提供"红色手环"标识服务。这些实践表明,解决服务断层需要系统性方案:保留必要人工窗口、建立老年旅客优先通道、开展代际服务培训、设置服务质量"一票否决"制度等。某试点机场在推行"长者关怀计划"后,相关投诉率下降76%,证明人性化服务与运营效率完全可以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