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成立芯片平台部,能否打破国外芯片垄断?

3494png

近年来,全球芯片产业格局风云变幻,从华为遭遇"断芯"危机到新能源汽车因缺芯减产,芯片自主可控已成为关乎国家科技安全的核心命题。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高达4156亿美元,相当于原油、铁矿、粮食三大战略物资进口额的总和。在这个背景下,小米集团近日宣布成立芯片平台部,由集团副总裁崔宝秋博士挂帅,这一动作迅速引发行业热议:在华为海思受挫后,小米能否扛起国产芯片突围的大旗?

芯片自主化浪潮中的小米野望

小米造芯并非一时兴起,其布局可追溯至2014年松果电子成立。2017年推出的澎湃S1虽未达预期,但2021年接连发布ISP芯片澎湃C1、快充芯片澎湃P1,显示其持续投入的决心。新成立的芯片平台部整合了原松果团队与小米技术委员会资源,重点攻关AIoT、影像处理、快充等细分领域。业内人士分析,这既是对美国芯片禁令的未雨绸缪,更是瞄准万物互联时代的技术制高点。

半导体产业链的破局难点

要实现芯片自主绝非易事。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呈现"美国设计、日韩材料、台湾制造、中国组装"的格局,仅EUV光刻机就涉及10万个精密零件。小米面临三重挑战:7nm以下先进制程被台积电、三星垄断;EDA工具被Synopsys等美企掌控;半导体设备市场ASML独占鳌头。即便设计出优秀芯片,量产环节仍可能遭遇"华为式困局"。雷军坦言:"做芯片是九死一生,但必须有人走这条路。"

差异化突围的战术选择

不同于华为海思主攻手机SoC,小米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其最新招聘信息显示,重点招募蓝牙音频、Wi-Fi、射频等周边芯片人才。这种选择颇具智慧:IoT设备对制程要求相对较低,28nm工艺即可满足多数需求;细分领域技术门槛适中,且能快速反哺手机、智能家居等主营业务。就像当年海思从安防芯片起步,小米正试图在边缘市场积累技术资本。

产学研协同的创新试验

值得关注的是,小米与中芯国际、清华大学等机构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这种"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模式,正在上海临港、武汉长江存储等半导体集群复制。通过投资晶圆测试企业荣芯半导体,参股GPU公司瀚博半导体,小米构建了独特的产业生态。这种开放创新模式,或许比单打独斗更能应对"卡脖子"难题。

消费者市场的蝴蝶效应

普通用户可能觉得芯片战争遥不可及,实则息息相关。当小米12S Ultra搭载自研澎湃G1电源管理芯片时,手机续航提升15%;当扫地机器人用上国产AI芯片,价格直降30%。这些变化正在重塑消费电子市场格局。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如果更多企业加入造芯行列,中国将逐步摆脱进口依赖,最终反映到产品性价比的提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