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千年银杏树倒塌,当地政府紧急启动保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频发和生态环境变化,古树名木保护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这些历经千年的"活文物"不仅是自然遗产,更承载着地方文化记忆。就在近日,江西一棵被誉为"植物界活化石"的千年银杏树突然倒塌,事件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全民对古树保护的热议。这起突发事件不仅牵动当地居民的心,更暴露出古树保护工作中的诸多挑战。
千年银杏轰然倒塌引发全民关注
位于江西某古村的这棵银杏树经专家考证已有1200余年树龄,树干需五人合抱,每年秋季满树金黄吸引数万游客。监控画面显示,大树在无风无雨的深夜突然自根部断裂倒塌。当地林业专家初步判断,古树内部可能早已出现空洞腐朽,加上近年来根系周边土壤条件变化,最终导致悲剧发生。事件发生后,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获得超百万点击量,网友纷纷留言表达惋惜之情。
政府连夜成立应急保护专班
事发后2小时内,当地政府立即启动古树名木保护应急预案。由林业局牵头,联合住建、文旅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邀请省级古树专家赶赴现场。经紧急会商,工作组采取三项措施:对倒塌树干进行专业加固处理,采集枝条进行扦插繁殖,使用三维扫描技术建立数字档案。同时划定50米保护范围,24小时专人值守防止二次破坏。这种快速反应机制获得上级部门肯定。
古树保护面临多重现实困境
深入调查发现,该银杏树虽被列入保护名录,但日常维护存在明显短板。周边村民反映,近年来树根周围常有施工震动,祭祀活动导致香火灼伤树皮,游客攀爬拍照等现象屡禁不止。更关键的是,基层保护经费不足,专业养护人员短缺,监测设备陈旧。专家指出,全国约10%的古树名木都面临类似"重挂牌轻养护"的窘境,亟需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数字化保护成行业新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事件推动当地加快古树保护技术创新。除传统养护手段外,工作组首次运用激光雷达进行立体建模,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残留树体的温湿度变化。林业部门表示,将以此为契机建立县域古树智慧管理平台,未来每棵古树都会有专属"电子身份证"和健康档案。这种"科技+保护"的模式,或将为全国古树保护工作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