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官员直言再不和中国合作就是傻子,中欧关系迎来新转机?

9216png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各国都在寻找新的增长引擎。近期,欧盟内部关于对华政策的讨论愈演愈烈,一位欧盟高级官员的"不与中国合作就是傻子"的表态引发轩然大波。这句话不仅道破了当前国际经贸关系的现实困境,更折射出中欧关系正在经历深刻调整。面对供应链重组、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中欧合作究竟该如何破局?

欧盟内部对华政策分歧公开化

近期欧盟委员会内部流传的一份文件显示,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主要成员国正在推动调整对华"三重定位"政策。这份被媒体曝光的内部备忘录直言不讳地指出,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欧洲企业已经无法承受与中国"脱钩"的代价。据悉,欧盟贸易总司正在重新评估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实际影响,多位官员担心保护主义措施可能适得其反。

中欧经贸数据释放积极信号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欧贸易额逆势增长12.7%,欧盟连续18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等绿色产品贸易增速高达46%,成为拉动双边贸易的新引擎。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上,双方同意建立绿色供应链合作机制,这被观察人士视为突破美国技术封锁的重要一步。

关键技术领域合作取得突破

在荷兰ASML公司获准继续向中国出口部分光刻机后,中欧科技合作出现回暖迹象。德国巴斯夫集团斥资100亿欧元在湛江建设的一体化生产基地即将投产,该项目创下外商在华投资单体项目金额纪录。更引人关注的是,中国科技部与欧盟科研创新总司正在就联合研发6G技术进行密切磋商,这可能会重塑未来全球通信标准格局。

绿色转型成合作新支点

随着欧洲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式实施,中欧在碳市场建设方面的合作进入快车道。中国生态环境部已与欧盟气候行动总司建立定期磋商机制,双方在碳排放核算方法、碳定价机制等关键议题上达成多项共识。丹麦沃旭能源、西班牙伊维尔德罗拉等欧洲新能源巨头近期纷纷加码在华投资,中国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成为吸引欧洲企业的重要因素。

地缘政治阴影下的合作博弈

尽管合作意愿增强,但中欧关系仍面临美国因素的干扰。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近期关于"中国威胁"的言论在欧盟内部引发激烈辩论。分析人士指出,欧盟正在中美博弈中寻求战略自主,其最新发布的"经济安全战略"将中国同时定义为合作伙伴和系统性竞争对手,这种双重定位反映出欧洲的矛盾心态。不过,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柏林会晤中国领导人时明确表示,欧洲不会参与任何形式的"新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