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企业拒绝美国客户半价提货,是硬气还是冒险?
近年来,全球贸易摩擦加剧,供应链成本飙升,中国企业频频面临海外客户压价、毁约等挑战。浙江某外贸企业近日公开拒绝美国客户半价提货要求的新闻引发热议——在订单萎缩的背景下,这家企业宁可承担库存压力也不接受"腰斩式"砍价,被网友称为"最硬气浙商"。这究竟是维护中国制造尊严的壮举,还是一场可能失去客户的商业冒险?背后折射出中国外贸企业怎样的生存现状?
汇率剪刀差下的定价权博弈
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美国进口商借机要求重新议价已成行业潜规则。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3.8%,但浙江这家生产园林机械的企业发现,对方要求的50%降价幅度远超美元升值带来的8%汇率差。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接受降价不仅意味着亏损,更会形成价格洼地,导致后续订单集体跳水。这种"宁失订单不失定价权"的选择,正在长三角制造业集群引发连锁反应。
库存压力与品牌价值的生死抉择
在宁波港的保税仓库里,该企业价值200万美元的库存已滞留三个月。但管理层坚持认为,相比清仓止损,维护中高端品牌定位更为重要。行业研究显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平均利润率已跌破5%,而该企业通过十年技术积累,将产品溢价做到15%以上。专家指出,这种"以库存换品牌"的策略存在风险:若海外消费持续疲软,可能造成资金链断裂;但若成功守住价格体系,或将重塑"中国制造=低价"的刻板印象。
跨境电商带来的议价新筹码
值得注意的是,该企业在拒绝传统订单的同时,正通过亚马逊和独立站将同款产品以原价75折直销美国。数据显示,其跨境电商渠道三季度销量反增40%,验证了绕过中间商直接触达消费者的可行性。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模式,正在改变代工企业的被动局面。深圳某电子代工企业负责人透露,他们通过TikTok Shop测试自主定价,发现美国消费者对合理溢价的产品接受度远超预期,这为传统外贸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当美国零售巨头百思买宣布将中国供应商压价作为年度KPI时,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重新评估代工模式的可持续性。浙江企业的这次"硬气拒单",或许标志着中国外贸从"保订单"向"保利润"的战略转折。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这种选择既需要技术底气的支撑,更考验企业构建多元渠道的能力。正如一位外贸老兵的感慨:"我们失去的只是锁链,赢得的可能是整个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