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花万追女生签自愿赠与协议后起诉,恋爱花费能要回吗?

896png

近年来,恋爱期间的金钱往来纠纷频上热搜,"分手后要求返还礼物""追求期间的大额转账能否要回"等话题持续引发热议。随着移动支付普及和消费观念变化,恋爱中的经济往来愈发频繁,但由此引发的法律纠纷也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近三年涉及恋爱期间财产纠纷的案件数量增长超200%,其中大额赠与类争议占比高达47%。这类案件往往夹杂着情感纠葛和法律争议,当事人既想维护权益又担心被舆论指责,陷入维权困境。

21万追求花费背后的法律争议

杭州男子小张为追求心仪女生,半年内通过微信、支付宝累计转账21万元,并签订《自愿赠与协议》。分手后小张以"借贷关系"为由起诉要求返还,法院最终认定部分款项属于附条件赠与。这类案件的核心争议在于:转账时未明确款项性质,事后各执一词。法律实践中,日常小额消费通常视为赠与,但购房、购车等大额支出可能被认定为以结婚为目的的附条件赠与。

自愿赠与协议的法律效力边界

本案中签订的《自愿赠与协议》成为争议焦点。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但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综合考察协议签订背景、双方经济状况、钱款用途等因素。若存在显失公平或受胁迫情形,协议可能被撤销。值得注意的是,恋爱期间出具的"欠条""借据"若无真实借贷合意,同样可能被认定无效。

特殊金额转账的认定标准

法官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会特别关注"520""1314"等具有特殊含义的转账金额。北京朝阳区法院2023年典型案例显示,此类数字组合的转账90%被认定为赠与。而对于整数大额转账,如5万、10万等,则需要结合聊天记录、消费凭证等证据判断性质。若转账时注明"这是给你的生活费""先借你应急"等表述,可能影响最终认定结果。

恋爱消费的举证责任分配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主张返还款项的一方需提供借贷合意证据。但现实中,恋爱双方往往疏于保留证据。上海某律所调研显示,68%的败诉案件源于证据不足。律师建议,大额转账应备注用途,保留聊天记录中涉及款项性质的对话。对于共同消费支出,需保存消费凭证、付款记录等,避免混同个人消费与共同支出。

情感纠纷中的法律与道德平衡

此类案件审理难点在于区分法律评价与道德评判。湖南高院2022年指导意见明确,法官应避免用道德标准替代法律判断。但实践中,确实存在部分当事人将恋爱作为敛财手段的情况。法律既要保护公民财产权,也要防止司法资源被滥用。建议恋爱期间大额经济往来前,可进行法律咨询或签订明确协议,既保护权益又不伤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