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万追女生签自愿赠与协议后起诉,法院判决结果引热议

1965png

近年来,"天价彩礼""恋爱经济纠纷"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折射出当代婚恋市场中日益复杂的金钱纠葛。从直播间豪刷礼物追求网红,到线下转账示爱被分手后索回,情感与金钱的边界正不断被重新定义。就在近日,一则"男子花21万追女生签自愿赠与协议后起诉"的新闻引爆舆论,法院判决结果更是引发全民讨论——当爱情遇上契约精神,究竟孰是孰非?

自愿赠与协议能否成为"爱情保险"

案件中男子为追求女方,在交往期间累计转账21万元并签署《自愿赠与协议》,分手后却以"附条件赠与"为由起诉追讨。法院最终驳回诉求的判决,揭开了婚恋市场中"情感投资"的法律面纱。协议中"无条件赠与"的明确表述,与原告主张的"以结婚为目的"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将感情物化为契约的行为,反映出部分人试图用法律手段为情感关系上保险的矛盾心理。

转账记录成法庭上的"爱情计价器"

庭审中呈现的微信转账记录显示,款项多用于"520""1314"等特殊金额的示爱红包,以及奢侈品消费。这些数字本应是甜蜜的见证,却在法庭上变成了冰冷的证据链。法官特别指出,特殊数字的赠与通常被推定为表达爱意,这与购房、购车等大额支出有明显区别。当恋爱中的经济往来被逐条陈列,现代人用金钱衡量感情的困境暴露无遗。

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审判

判决书中的"成年人应自担风险"引发广泛共鸣,也折射出司法对婚恋市场化的明确态度。有律师指出,类似案件近年增长显著,部分当事人甚至将诉讼作为"情感止损"手段。这种将私密情感关系置于法律框架下博弈的现象,不仅考验司法智慧,更对社会的婚恋观提出拷问:当爱情可以明码标价,情感本身的价值又该如何守护?

数字化支付给婚恋带来的新课题

移动支付时代,每一笔"爱的转账"都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与父辈"恋爱不成退彩礼"的朴素观念不同,当代年轻人更习惯用红包雨表达爱意,却缺乏对金钱往来的风险意识。本案中21万元既非传统彩礼也非共同生活支出,这种新型经济往来方式,正在催生大量法律空白地带,也给婚恋中的财务处理敲响警钟。

情感契约化的社会心理图谱

事件背后反映出年轻一代对感情不确定性的焦虑转移——试图用协议规避风险,用金钱购买安全感。婚恋机构调研显示,85后、90后咨询"恋爱财产协议"的比例三年增长300%。这种将市场经济契约精神引入情感领域的现象,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暗示着人际关系中信任机制的退化,值得深入思考现代婚恋关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