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万追女生签自愿赠与协议后起诉,专家提醒:恋爱赠与需谨慎
近年来,随着社交方式的多元化,恋爱中的经济纠纷案件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某地法院数据显示,2023年涉及恋爱赠与的民事诉讼同比上涨47%,其中大额赠与后的追讨案件占比超六成。一位上海男士花费21万元追求心仪对象并签订"自愿赠与协议",分手后却将对方告上法庭要求返还财物,这一典型案例将"恋爱经济学"再次推向舆论风口。当浪漫邂逅法律,现代人不得不思考:感情中的付出究竟该如何界定?
自愿赠与协议的法律效力边界
在这起引发热议的案件中,男方提供的转账记录显示其累计转账21万元,且附有"自愿赠与"的备注。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民法典》第657条,赠与合同在财产权利转移前可撤销,但完成交付后除非法定情形不得反悔。实践中,法院会重点审查协议是否体现真实意思表示,若存在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情形,可能认定条款无效。该案的特殊性在于,双方不仅有大额资金往来,还专门签订了书面协议。
恋爱期间特殊转账的性质认定
520、1314等具有特殊含义的转账通常被推定为赠与,但大额资金的性质认定存在争议。北京朝阳法院曾判决一起类似案件,认定单笔超5万元的转账不属于日常消费范畴,最终支持返还。法官在裁判时会综合考量转账频率、双方收入水平、钱款用途等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当事人通过"借款"名义进行大额转账却未留存借条,这种操作反而可能影响法院对款项性质的判断。
情感投入与经济付出的博弈困境
婚恋心理咨询机构调研显示,73%的受访者承认在感情中有过超出承受能力的经济付出。心理学专家分析,这种"过度补偿行为"往往源于安全感缺失或价值证明需求。前述案件中,男方持续两年的高消费追求,包括购买奢侈品、境外旅游等支出,反映出当代婚恋市场中存在的竞争焦虑。部分婚介平台甚至将"追求成本"作为服务卖点,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非理性消费。
电子证据在情感纠纷中的关键作用
本案审理过程中,微信聊天记录成为核心证据。男方提供的对话显示,女方曾多次主动索要财物并承诺恋爱关系。根据《电子证据规定》,经公证的电子数据具有更高证明力。法律实务专家建议,涉及大额支出时,应当保留完整的沟通记录和消费凭证,避免使用现金交易。值得警惕的是,个别当事人会刻意删除不利聊天记录,这种行为可能构成证据妨碍,导致举证责任倒置。
建立新型婚恋消费观的必要路径
社会学家指出,需要建立更健康的婚恋消费伦理。部分年轻人开始尝试"财务透明化约会",在关系确立初期就明确消费分担原则。某相亲平台推出的"恋爱财务规划"服务数据显示,采用共同账户管理恋爱支出的情侣,分手纠纷率下降62%。情感专家建议,大额支出前可考虑签署附条件赠与协议,既保障权益又不失浪漫,但需注意条款不得违反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