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ltra车祸引热议 家属发声:要求车企给说法

7273png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智能驾驶安全问题正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50万辆,同比增长35%,但与此同时,涉及智能驾驶系统的交通事故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近日,一则"小米SU7 Ultra高速失控撞护栏"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事故车辆前脸严重损毁,安全气囊全部弹出,再次将智能汽车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事故现场视频曝光引发舆论哗然

网络流传的多角度行车记录仪显示,事发时车辆在开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状态下,突然偏离车道撞向右侧护栏。值得注意的是,碰撞前系统未发出任何预警提示。事故发生后,车主家属在微博发布长文控诉,称事发时车辆处于"完全自动驾驶状态",但小米官方客服却告知后台数据显示事发前2秒系统已退出。这种"数据罗生门"现象在近年智能汽车事故中屡见不鲜,特斯拉、小鹏等品牌都曾陷入类似争议。

家属提出三大质疑直指系统缺陷

在媒体采访中,事故家属代表明确提出了三点质疑:首先是系统退出机制不透明,质疑为何在即将发生碰撞的危急时刻系统会突然退出;其次是传感器可靠性,要求公布事发时雷达和摄像头的监测数据;最后是紧急避险逻辑,认为系统在识别到车道偏离时应该主动纠偏而非放任碰撞发生。这些质疑直指当前L2级智能驾驶系统的共性痛点,即系统责任边界模糊、人机权责划分不清等问题。

行业专家解析技术瓶颈所在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王教授指出,当前市面所谓"自动驾驶"实际都是辅助驾驶系统,其感知层依赖的视觉算法在强光、逆光等场景下存在识别盲区。更关键的是,现有系统缺乏真正的预测能力,无法像人类司机那样预判潜在风险。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白皮书》显示,83%的智能驾驶事故源于"预期功能安全"不足,即系统对非预设场景的应对能力缺失。

事故车辆数据提取陷入拉锯战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争议焦点集中在EDR(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数据的解读上。家属要求第三方机构介入鉴定,但车企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提供完整原始数据。这种数据博弈已成为智能汽车事故处理的常态,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智能驾驶数据鉴定标准,导致消费者维权时常常陷入举证困境。值得注意的是,美国NHTSA已强制要求车企公开特定事故数据,这一做法值得国内监管部门借鉴。

智能驾驶责任认定亟待立法突破

法律界人士指出,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尚未对智能驾驶系统的事故责任作出专门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多数案例仍按传统交通事故处理,由驾驶员承担主要责任。中国政法大学交通法治研究中心建议,应尽快建立"系统过错"认定标准,当证明是系统误判导致事故时,车企应承担相应责任。欧盟最新通过的《人工智能法案》已明确规定,自动驾驶系统造成损害时,运营商需承担无过错责任,这为国内立法提供了参考样本。

这起事故折射出智能汽车普及过程中的深层矛盾:一方面消费者对新技术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完善。随着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办法》即将实施,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将成为决定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