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茗求补货:从缺货现象看奶茶市场的火爆程度

6399png

每到下午茶时间,写字楼电梯间总是挤满拿着各色奶茶的年轻人,而朋友圈里"古茗求补货"的哀嚎更是屡见不鲜。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新茶饮市场惊人的消费热潮——据《2023新式茶饮白皮书》显示,行业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门店数量超50万家。当头部品牌频繁出现原料断供、区域限购等现象时,我们不禁要问:一杯奶茶为何能掀起如此巨大的市场波澜?

排队三小时只为一口鲜:当代年轻人的奶茶社交货币

在长沙五一广场,古茗门店前蜿蜒的队伍成为城市新景观。有消费者戏称:"现在约人不说'喝咖啡',都说'排奶茶去'"。这种现象级消费背后,是Z世代将奶茶异化为社交硬通货的心理机制。小红书数据显示,#奶茶打卡#话题浏览量已突破30亿,年轻人通过分享限定款包装、隐藏菜单来构建社交资本。更值得注意的是,品牌通过"饥饿营销"制造的稀缺性,反而强化了产品的符号价值——当朋友圈出现"古茗白玉龙眼售罄"的抱怨时,喝到的人获得的不仅是味觉满足,更是隐形的身份认同。

供应链的极限挑战:爆款背后的原料争夺战

古茗官方微博下"求补货"的留言中,70%集中在当季水果茶系列。这暴露出新茶饮行业面临的供应链困局:为保证"现制现售"的新鲜度,品牌必须建立覆盖全国18个鲜果产地的直采网络。以爆款"超A芝士葡萄"为例,其需要的夏黑葡萄年采购量达8000吨,相当于吃掉了云南两个县的产量。更严峻的是,当多个品牌同时推出同类产品时(如去年夏季的"黄皮大战"),优质原料产地的争夺直接演变为价格战。某供应链负责人透露:"现在不是钱的问题,是能不能抢先包下整个果园的问题。"

数字化运营的甜蜜烦恼:秒光背后的算法博弈

当消费者抱怨小程序卡顿、商品秒灰时,鲜少有人注意到这其实是品牌数字化系统在经历压力测试。古茗CTO曾透露,其订单系统峰值时要处理每分钟12万次的并发请求,这个数字超过了12306春运期间的票务查询量。更精妙的是动态库存算法,系统会根据门店位置、历史销量、天气数据等28个维度实时调整备货量。但即便如此,当某款产品在抖音突然爆红(如年初的"布蕾脆脆奶芙"),算法也难逃被"买崩"的命运。这种供需之间的动态失衡,反而成为刺激消费的另类营销。

从街边小店到千亿赛道,奶茶行业正在经历着甜蜜的成长烦恼。当"求补货"的呼声从消费者端传导至产业链上游,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某个品牌的供应缺口,更是一个行业在高速奔跑时扬起的尘烟。或许正如某位投资人所说:"在这个赛道,缺货才是最好的市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