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累计亏损亿,是否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2604png

近年来,国内文旅行业在经历疫情冲击后迎来复苏潮,但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愈发明显。一边是淄博、哈尔滨等网红城市凭借流量经济狂揽百亿旅游收入,另一边则是传统旅游重镇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最新财报显示,桂林旅游股份公司已累计亏损超10亿元,这个以"山水甲天下"闻名于世的老牌旅游城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当金字招牌遭遇市场寒冬,这场持续亏损究竟会如何改写桂林的经济版图?

旅游业持续失血如何冲击地方财政

作为桂林市国资委控股的上市公司,桂林旅游近五年财报显示其资产负债率已攀升至67%。景区门票收入锐减导致企业每年需支付2.3亿元利息,相当于吞噬掉龙脊梯田等核心景区全年营收。更严峻的是,旅游产业链上近20万从业者中,已有超三成转向外卖、网约车等行业。当地财政部门透露,2023年旅游相关税收同比减少18%,这对依赖旅游财政的桂林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支柱产业萎缩引发的多米诺效应

在象鼻山景区周边,曾经熙熙攘攘的旅游商铺如今贴着"旺铺转租"的告示。导游小陈表示:"现在接团量只有疫情前四成,很多同事改行做直播带货了。"这种衰退正在向上下游蔓延:漓江游船公司削减了30%运力,特色米粉店日均客流量下降45%,甚至连阳朔的民宿也出现批量转让。桂林理工大学研究显示,旅游业每下滑1个百分点,将导致当地GDP增速降低0.6个百分点。

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阵痛与机遇

在遇龙河畔,总投资50亿元的融创文旅城正在加紧施工,这个涵盖演艺、康养等业态的项目被寄予厚望。但转型需要代价:2023年桂林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10%,可旅游业技改投入却不足5%。这种"两条腿走路"的失衡状态,使得传统景区数字化改造滞后,智慧旅游系统覆盖率仅达35%,远低于杭州等新兴旅游城市75%的水平。

消费升级浪潮下的定位困境

携程数据显示,桂林游客平均停留天数从2019年的2.8天降至1.5天,人均消费不足千元。在短视频平台,关于"桂林玩法老旧""过度依赖自然景观"的吐槽获得高赞。相比之下,同样主打山水的张家界通过玻璃栈道等创新项目,成功将二次游玩率提升至22%。桂林旅游协会负责人坦言:"当00后成为消费主力,我们还在卖30年前的观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