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陈规,推翻“观看”:大卫·霍克尼首个数字艺术展登陆上海

8118png

界面新闻记者 | 丁欣雨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不大的房间,四周被十米多高的屏幕包裹着,观众游走于其中,仰望、躺下,或是找个角落抱膝而坐——在由大卫·霍克尼历时3年亲自打造的数字艺术展里,有千百种方法被允许用来感受这位“英国艺术教父”的作品。生于1937年,大卫·霍克尼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里从不给自己设限,而是不断打破陈规,推翻“观看”的定式。 

4月29日至11月30日,大卫·霍克尼首个沉浸式数字艺术展《更大,更近(当然不是更小更远)》将在上海西岸美术馆举行,该展此前已经在英国伦敦、韩国首尔等多座城市巡展。跟随霍克尼录制的原声解说,观众能够在55分钟的展览内通过巨幕投影、环绕声场与大尺幅墙面全面回顾他的创作。展览共由6个章节组成,分别是《透视课》《舞台作画》《道路与小径》《用相机绘画》《泳池》和《近观世界》,涵盖霍克尼包括绘画、拼贴、摄影和舞台设计在内的多类型艺术作品。

展览开始,霍克尼首先质疑了西方绘画传统的单点透视规则,即便它代表客观的光学定律,但人眼并不用几何原理看世界。他以中国画的视点为例,称后者是平铺且分散的,观者移步换景,风景则带领观者的眼睛来回移动,产生多个视角,人仿佛存在于画中,而非画外。某种意义上,本场数字艺术展览也进行了相应的设计,观众不再是站在美术馆里凝视墙壁上悬挂的某张油画,而是被四块平面环绕着,感受画中空间的存在。 

当人眼开始张望,时间也就产生了。由于相机所代表的光学仪器的特质,照片是场景的一瞬间冻结,时间恰恰在其中是停止的。因此,霍克尼尝试利用拼贴,还原时间的流动。展览里呈现的摄影拼贴画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霍克尼围绕一把长椅、一栋房子、或是一座树林,从不同角度分别拍摄数十张照片,再把它们像拼图一样组合起来。时间在画面中出现了,整体场景呈现的空间逻辑则显得有悖常理,反而证明了“观看”具有随机性与主观性,从来不像相机定格的图片一样有序平整,“你在这里,看向所有方向、经历一切时间,你不是只停留在一处,这才更像真实的生活。”

展览分章节《用相机绘画》现场(图源:OUTPUT)

1964年,霍克尼从英国来到美国洛杉矶,在建筑林立的城市,直线和立方体形状填满了他的生活。直到后来搬至山上居住,洛杉矶的景色才在他眼中出现如山峦和盘山公路般波浪、曲折的线条。与此同时,当地阳光普照,总是充满光线与色彩,他受到启发,使用当时较新的丙烯颜料作画。两相结合,霍克尼创作出他最负盛名的游泳池系列作品,意图表现水面纹路的难以捉摸性。本次展览360度投影这些画作,而其中一幅名叫《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的作品曾于2018年以9031.2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26亿元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现场成交,是此次展览中身价最高的作品。有网友看完首展后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泳池波纹展现在巨幅幕布上,忽然觉得皮肤上有水珠滚落,原来色彩真的能蒸发成触觉。”

《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1972年(图源:www.hockney.com

霍克尼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在苹果公司在2010年发布首款iPad之际,他就立即购买并掌握了Brushes应用的用法,从中开展他的户外数字写生试验。在展览现场,有时画作会从墙面流淌而下,铺满整个场地,有时,霍克尼的笔触则一笔一笔添加在墙上,直至画面渐渐完整、浑然一体。6个章节依次播放完毕,行至结尾时,霍克尼坦言,他已经画了60年,并且仍然在画;他享受“看”的动作,也希望观众在他的艺术中感到快乐,学会认真地“看”世界、“看”生活。不吝于将创作更大、更近地展示在观众面前,也不吝于更多、更亲密地拥抱年轻事物,霍克尼用奇思妙想的艺术诠释了他所爱格言“Love Life”的意义。正如他在解说中所言,“春天像是香槟倒进了灌木丛,一切都在泡沫中涌动”,观众也能在这场由春天开始的展览感受想象的跃动。

用iPad创作的《2020年3月27日》(图源:Fondation Louis Vui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