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美团表态不存在二选一 市场监管部门将介入调查

3087png

近年来,电商和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竞争日趋白热化,"二选一"的潜规则屡屡成为行业争议焦点。消费者和商家常常陷入两难境地:要么选择A平台放弃B平台,要么面临流量降权、佣金上涨等隐形惩罚。这种变相垄断行为不仅损害市场公平竞争,更让广大中小商家苦不堪言。近日,京东、美团相继表态不存在"二选一"行为,但市场监管部门已宣布将介入调查,这场关乎行业生态健康发展的博弈再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平台经济反垄断进入深水区

随着《反垄断法》修订案正式实施,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执法力度持续加大。从阿里"二选一"被罚182亿元,到美团因垄断行为被罚34亿元,监管部门释放出明确的规范信号。此次京东、美团被调查,标志着平台经济反垄断已从个别典型案例向行业普遍现象延伸。业内人士指出,平台强制"二选一"往往通过算法歧视、搜索降权等技术手段实现,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这给监管取证带来全新挑战。

商家生存困境折射行业痼疾

多位入驻商家反映,虽然平台明面否认"二选一",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各种变相要求。某品牌电商负责人透露:"同时入驻多个平台时,会被告知'专注一个平台才能获得更多流量扶持'。"餐饮商家更面临美团、饿了么的"独家合作"压力,佣金费率差异可达5%-10%。这种隐性胁迫导致商家经营成本攀升,最终转嫁给消费者。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研显示,超六成商户认为平台"二选一"行为严重限制了经营自主权。

技术创新还是垄断工具?

平台企业常将"算法优化""用户体验"作为差异化竞争的说辞。但专家指出,当技术优势被异化为排他手段时,就构成了事实上的垄断。中国人民大学竞争法研究所研究发现,某些平台通过数据画像对"跨平台用户"实施限流,这种技术型垄断更具迷惑性。市场监管总局新出台的《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明确将"算法共谋""数据封锁"列入监管范围,预示着反垄断监管正向技术深水区推进。

在这场平台经济规范发展的关键转型中,如何平衡创新激励与公平竞争,保护中小经营者权益,成为监管智慧的重要考验。随着调查深入,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或将迎来新一轮重构,而消费者与商家期待的是一个更开放、更公平的数字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