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再发说明:平台整改措施公布,能否挽回用户信任?
近年来,外卖平台乱象频发,从"大数据杀熟"到"配送费刺客",再到"幽灵餐厅"问题,每一次负面新闻都刺痛着消费者的神经。据消协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网络订餐投诉量同比增长47%,其中配送超时、食品安全、价格不透明成为三大痛点。在315晚会曝光行业潜规则后,美团作为行业龙头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近日,美团发布《平台生态治理及服务升级公告》,这已是年内第三次公开整改方案,但用户更关心的是:这些措施究竟是刮骨疗毒的诚意之举,还是危机公关的权宜之计?
配送时效承诺与超时赔付细则升级
新方案首次将"预估送达时间"改为"最晚送达承诺",在核心城区试点"超时即赔"制度。根据测试数据,午高峰时段平均配送时长缩短了8分钟,但仍有15%的订单触发赔付机制。值得注意的是,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免责条款从原来的9项扩充到21项,这引发部分用户对"承诺缩水"的质疑。对此美团回应称,正在开发动态赔付系统,将根据路况实时调整承诺时效。
商户资质审核引入区块链存证
针对屡禁不止的"套证经营"问题,平台宣布投入3亿元建立商户信用档案库。所有新入驻商家必须通过"人脸识别+实体勘察"双认证,后厨监控视频将加密上传至区块链。目前已有12万家餐厅完成资质核验,但仍有用户发现,部分被曝光的幽灵餐厅仍能通过修改关键词重新上架。食品安全专家建议,应当建立商户黑名单的跨平台共享机制。
价格构成透明化工程落地
在消保委指导下,美团APP最新版本新增"价格明细卡"功能,强制展示菜品成本、包装费、配送费的分项构成。测试显示,同一杯奶茶在不同时段会出现高达5元的动态定价差异。虽然平台解释这是根据运力供需调节,但经济学学者指出,某些优惠券使用后的实付价格反而更高,暴露出价格算法仍存在"暗箱操作"空间。
用户数据授权管理模块上线
争议最大的大数据杀熟问题迎来实质性整改。个人中心新增"隐私开关",允许用户关闭口味偏好、消费能力等23项数据采集维度。不过技术团队坦言,关闭部分数据可能影响推荐精准度。值得关注的是,会员体系将取消"消费频率"作为等级评定标准,改为纯积分制。早期测试用户反馈,调整后相同消费金额获得的权益提升约18%。
从配送时效到数据隐私,这次整改确实触及了多个敏感痛点。但正如北京互联网法院最新判例所示,平台经济治理需要建立"承诺-监督-追责"的闭环机制。当用户打开APP时,他们期待的不仅是贴在公告栏里的承诺书,更是渗透在每个订单中的真实体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