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建筑遭博主违规打卡 文物保护与网红流量如何平衡?

44png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红打卡"已成为一种潮流文化,无数年轻人追逐着流量与热度,奔赴各地标志性建筑拍照打卡。然而,这股热潮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担忧的现象——上海外滩源、武康大楼等历史建筑频频遭遇博主违规拍摄,甚至有人为博眼球破坏文物。文物保护与网红流量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如何在保护城市历史记忆的同时,满足大众的审美与分享需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老建筑沦为网红打卡背景板的隐忧

漫步在上海街头,随处可见举着自拍杆的年轻人,他们或倚靠在外滩历史建筑的廊柱上,或攀爬在武康大楼的阳台上。这些行为看似无害,实则对百年老建筑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专家指出,频繁的人流踩踏会导致地砖松动,闪光灯的长期照射会加速壁画褪色,而一些博主为追求独特角度,甚至擅自闯入非开放区域。这些行为不仅违反文物保护法规,更是在蚕食城市的历史肌理。

流量至上的畸形审美正在伤害城市记忆

在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助推下,"出片率"成为博主选择打卡地的首要标准。为了获取更多点赞,一些博主开始追求"人无我有"的极端拍摄方式:翻越围栏、踩踏屋顶、破坏门锁等现象屡见不鲜。某文物保护志愿者透露,曾亲眼目睹博主为拍摄"复古大片",强行扯下历史建筑的门环当道具。这种将百年文物视为拍照布景的轻蔑态度,折射出对城市历史的严重漠视。

文物保护法规在流量时代遭遇执行困境

虽然《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在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可能影响文物安全的活动,但面对海量的打卡行为,执法面临现实困难。一位城管执法人员表示:"我们不可能24小时盯守每处文物点,而违法成本太低——最高200元罚款对网红博主来说不值一提。"更棘手的是,许多破坏行为具有瞬时性,等管理人员赶到时,博主早已带着素材离开,取证难度极大。

平台算法是否在无形中助推违规行为

值得深思的是,各大社交平台的推荐机制客观上助长了违规打卡风气。算法更倾向于推送"小众机位""隐藏打卡点"等内容,这些地点往往就是需要特殊保护的文物区域。某平台数据显示,带有"翻墙""秘密入口"等关键词的文物打卡视频,完播率比普通内容高出47%。这种流量激励模式,无形中构建了一条"破坏越大,流量越高"的畸形价值链。

探索文物保护与城市共享的创新模式

面对这一困局,部分城市已开始尝试破解之道。成都宽窄巷子推出"文物认养计划",邀请网红担任文物守护大使;苏州园林开发AR导览系统,让游客通过手机就能与古建合影。上海也在试点"预约打卡"制度,通过分时段限流既满足拍摄需求,又降低文物损耗。这些探索证明,保护与分享并非零和博弈,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平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