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脏贝壳被罚万,商家称不知情能否免责?
近年来,进口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从过期奶粉到携带病菌的海产品,每一次事件都牵动着消费者的神经。最近,一则"进口脏贝壳被罚50万"的新闻再次将进口食品监管推上风口浪尖。据媒体报道,某商家因进口的贝壳类产品被检出致病菌超标,遭到市场监管部门严厉处罚。而商家辩称"不知情"能否免责的争议,更引发了业界对进口食品责任划分的热议。这起案件折射出当前进口食品行业存在的监管盲区与维权困境,值得每一位消费者和从业者深思。
进口食品安全问题为何频发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进口食品已成为许多家庭的日常选择。然而,近年来进口食品安全事件却屡见不鲜。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海关共退运或销毁不合格进口食品近3000批次。问题主要集中在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和添加剂超标等方面。贝壳类海产品由于生长环境特殊,更易携带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部分国家的水产养殖标准与我国存在差异,加之长途运输中的储存条件难以把控,都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商家"不知情"抗辩是否站得住脚
在此次事件中,涉事商家以"不知情"为由试图免责,这种说法在法律层面很难成立。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即使产品来自海外供应商,进口商仍需履行严格的查验义务。法院判例显示,类似案件中商家以"不知情"为由的抗辩大多未被采纳。监管部门强调,食品安全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商家不能以疏忽大意推卸责任。
50万罚款是否过重引争议
本案中50万元的罚款额度引发行业讨论。依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超标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处5万至10万元罚款;货值1万元以上的,处货值金额10倍至20倍罚款。专业人士分析,50万的处罚可能考虑了违法情节、危害程度等因素。但也有声音认为,对于中小进口商而言,如此高额罚款可能造成经营困难,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分级处理。
消费者维权面临哪些困境
当遇到进口食品安全问题时,消费者维权往往面临举证难、鉴定成本高等现实障碍。由于进口食品供应链长,消费者很难追溯问题环节。检测致病菌需要专业机构,费用动辄上千元。法律人士建议,购买进口食品时要保留购物凭证,发现问题及时封存证据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同时呼吁建立更便捷的消费维权渠道,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如何构建进口食品全链条监管
要从根本上解决进口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专家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口岸检验检疫,运用大数据分析高风险产品和来源地;另一方面要压实平台责任,电商平台应对入驻商家资质进行严格审核。此外,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进口食品追溯系统,实现"源头可溯、去向可查"。只有多方合力,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