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脏贝壳进口被罚万,商家为何铤而走险?

10111png

近年来,进口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从过期奶粉到走私冻肉,每一次事件都刺痛着消费者的神经。而最近一则"11吨脏贝壳进口被罚50万"的新闻再次将进口食品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这些被查获的贝壳不仅携带大量泥沙和寄生虫,更可能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在食品安全监管日益严格的今天,为何仍有商家不惜铤而走险?这背后折射出怎样的行业乱象?

进口海鲜利润空间诱人

进口海鲜行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利润水平,特别是某些稀有品种的海产品,国内外价差可达数倍之多。以贝壳类产品为例,经过简单处理后转手就能获得可观的利润。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更高利润,不惜通过非法渠道进口未经严格检验的产品。这些"脏贝壳"往往以低价收购,经过简单清洗后就能以正规进口产品的价格出售,中间的暴利让不少人铤而走险。

检验检疫环节存在漏洞

虽然我国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食品有着严格的监管制度,但面对庞大的进口量,难免存在监管盲区。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检验检疫的抽样检测机制,将问题产品混在合格品中蒙混过关。此外,部分进口商会伪造原产地证明、卫生证书等文件,给监管部门的工作增加了难度。这次查获的11吨脏贝壳,就是企图通过虚假申报逃避监管的典型案例。

消费者辨别能力有限

普通消费者很难通过肉眼辨别进口海鲜的品质,特别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产品。不法商家正是利用这一信息不对称,将劣质产品包装成高端进口海鲜销售。很多消费者出于对"进口"标签的信任,愿意支付更高价格,却不知可能买到的是一些未经严格检验、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这种消费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法商家的投机行为。

违法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

尽管本次案件中对涉事企业开出了50万元的罚单,但对于一些不法商家来说,这样的处罚力度可能仍不足以形成有效震慑。相较于违法进口可能获得的高额利润,罚款往往只占很小比例。加之执法资源有限,并非所有违法行为都能被及时发现和查处,这就使得一些商家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被查处的风险可以承受。

供应链监管存在盲区

进口海鲜的供应链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监管难度较大。一些不法商家会在境外进行初步加工,故意保留部分泥沙和杂质以增加重量,或者在运输过程中不按规定保存,导致产品变质。由于跨境监管协作存在一定困难,这些问题往往要到产品入境后才能被发现,给食品安全埋下隐患。此次查获的脏贝壳就是在入境检验时被发现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进口食品安全关乎每个消费者的健康,需要监管部门、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完善溯源体系,让问题产品无处藏身。只有形成全社会的监督合力,才能真正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